本帖最后由 夜飞行 于 2015-6-3 18:47 编辑
开篇前,先跟大家道个歉。因为前几天打篮球脚踝严重扭伤,一直在家卧床。所以到手很多天的ZA系列鼠标的评测却一直无法开展,QQ上不止一个兄弟留言问我什么时候能出评测。抱歉让大家久等。这几天可以一瘸一拐的走路了,所以赶紧搭上棚子简单拍了照片。试用了大约3天,开始写这篇评测。好了,话不多说,评测开始。 纵观近几年的鼠标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脉络:2010年以前的时代,体积较大的,趴握型人体工学鼠标主打射击游戏,而小巧对称的捏握型鼠标则主攻即时战略类游戏。2010之后,对称型鼠标开始吃香,即便是旗舰级主打射击游戏的鼠标也依然可以看到对称型鼠标的身影。只不过体积较大,并且握法也以趴握为主而已。另一方面,小巧型的对称鼠标则更加收到追捧。即便是一些小体积的人体工学鼠标开始推向市场,但也依然难以撼动对称型鼠标的主导地位。大约2年前,随着MOBA类游戏的大红大紫,传统的即时战略游戏逐渐开始淡出主流电竞的行列。而MOBA类游戏对于鼠标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小巧灵活以及捏握。反而像大体积的趴握型人体工学鼠标同样可以胜任。因此,近两年虽然新鼠标如过江之鲫一样种类繁多。但设计方向却明显开始融入跨界的要素。原本泾渭分明的趴握和捏握鼠标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所以像赛睿的RAW系列、ZOWIE的FK系列以及镭拓新出的FF这些既是对称外型同时侧面结构既可捏握又可趴握,打游戏既能对付射击游戏,又能兼顾MOBA游戏的"跨界型"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而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所带来的机会,ZOWIE在刚刚推出FK以及EC两个系列改进版鼠标之后,又出人意料的推出了一个新的系列--ZA。ZA系列的市场定位非常清晰,那就是兼容。所以下面我们就通过评测来看看这个新出的ZA系列,到底是个什么样。 一、外观篇 记得写EC-A系列的时候我曾经感慨过,原本不懂打扮自己的ZOWIE在换了LOGO之后也终于开始注重这些细节。比如像新的白色系包装就要比以前的设计更显档次。而内部无论是包装结构还是附件都与EC-A别无二致。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另外,这次的样品ZA11、ZA12、ZA13全部都有。 ZA的外观,仅从这个角度就能显著的看出与其他ZOWIE对称型产品的不同。 那么具体不同在哪里呢?其实这是一目了然的,没错,就是隆起的背部和明显变大的臀部。通过下图可以看到,ZA的背部隆起高度明显要高于同为对称鼠标的AM以及FK。并且隆起的最高点位置也有显著的后移,这对手感以及握感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后文会专门针对这个部分做详细的描述。 本次的ZA共计分为三个型号,按照大小尺寸排序是ZA11最大,ZA12其次,ZA13最小。 这样设计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兼顾手掌大小不同,使用习惯各异的多种人群。下图是官方给出的三种尺寸各个位置的具体宽度参数以及差异。 然后是鼠标的长度及高度数据。 自从EC-CL之后,可以看到ZOWIE鼠标的做工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进化到ZA这里,基本可以算是集大成之作了。 由于是左右手通吃的设计,所以鼠标的左右两侧也分别设置了两个侧键。 鼠标的头部侧面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细节变化。加入了一个较为尖锐的凸起,官方给出的定义是有助于用户更好的将鼠标提起。不过从使用角度来看,这个细节对右侧无名指握区的握持有很明显的实际意义。但左侧则基本上装饰的作用更多。倒是这个凸起给原本圆滑的头部增加了一定的立体感,视觉上舒服很多,不再显得呆板。 鼠标底部与同门师兄弟如出一辙。同样是设置了一个专门的DPI切换键。 另:关于拆解 由于本人脚伤未愈,光是拍这些基本的照片就已经负担很重,所以本次拆解的部分就欠奉了。 不过与厂商沟通后得到的答复是,它的内部构造大家可以参考EC-A系列。无论是光学引擎还是内部工艺都是一样的。因为本次的ZA主要的改进宗旨就是要在成熟的结构和设计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更适合捏握的跨界型新品,所以ZA立足于已经由FK和EC系列验证过的成熟平台,它的主要卖点还是握感与手感的变化。 二、使用篇 外形与握感 首先,ZA定位于跨界,也就是保证趴握效果的同时着力提高捏握的舒适度。那么它在设计时自然就要在外形上多动一番脑筋。通过我个人这几天的试用体会,基本可以断定ZA的外设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它很好的体现出了设计师所要呈献给用户的东西。而具体我总结为三点: 1、前\ /后/ \的侧面结构 既然ZA标榜跨界,那么在想象中它自然就要在设计上加入捏握型鼠标标志性的\ /型侧面结构以增加鼠标捏握的舒适感。不过仅从鼠标后方我们却看到了与AM几乎如出一辙的/ \型结构。 不过别急,前面已经说过了,ZA主打的是跨界,它在可以捏握的同时自然也要尽量考虑到趴握的舒适感。所以就采用了类似赛睿SENSEI以及RAW那种经典的前半部\ /,后半部/ \的混搭结构设计。这种设计的好处就在于,前半部处于\ /结构下的区域,基本都是诸如拇指和无名指握区这样的有效握持区域(有效握持区域就是手指提起鼠标的着力点)。所以在你想提起鼠标的时候,无论是趴握还是捏握,\ / 结构就都会让你轻松的获得足够的着力点,不会像IO那样容易打滑或是提起来感到吃力。也不需要专门添加防滑橡胶层,只靠形状和结构的优势就可以轻松提起。而鼠标后半部的侧裙部分在握持时基本是跟拇指以及无名指的指根部位接触的。这个部位如果也是\ /结构,那么捏握则还好,但如果想趴握的话就会明显感觉到指根的握区空空如也。典型的代表就是RAZER早期的响尾蛇、巨蝮蛇等。基本只适合捏握,趴握则很不舒服。而像RAW以及ZOWIE自家的FK,则是典型的前\ /后/ \。而ZA既然是要走跨界路线,那么必然不会错过这个重要的设计细节。所以ZA前半部结构在保证捏握效果的同时,后半部的指根握区握起来同样感觉很饱满,掌控感更强也更舒适。 2、加大的隆起高度 前\ /后/ \的外形虽然可以兼顾捏握与趴握,但它也同时需要考虑到整个鼠标的隆起高度以及隆起最高点的位置。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兼顾程度。因为众所周知,鼠标的隆起高度直接决定了握持时的饱满感。如果是像RAZER响尾蛇那样基本扁平的背部,再加上全\ /的侧裙,那么很容易就能想象得到。这种鼠标只能捏握,趴握时的贴手度会非常差。既不像“团”型鼠标那么容易掌控,也不像人体工学趴握鼠标那么舒适,这样使用体验自然就会下降。这也是RAZER早期醉心于仿生学外形时最被用户诟病的地方。而如果加大隆起高度,那么鼠标与手的贴合度自然就会增加。鼠标的握感也会趋向于“团”型。
3、后移的隆起最高点 当然,光是强调隆起高度,不考虑最高点的位置肯定也是不行的。因为最高点的位置,直接决定了手握鼠标,尤其是趴握时的掌控程度。下面我复制一段以前评测时关于这个部分的说明,先阐述清楚原理: 关于鼠标背部隆起最高点,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位置的差异。其实这是整个鼠标握感中除了拇指和无名指小指三个手指着力点区域之外,带给整个手最直观握感差异的位置。 从下图可以看到,SENSEI的背部隆起角度并不是很高。因此不会有明显的突兀感。但是它的隆起最高点却在整个鼠标的后三分之一位置。 这样的位置决定了整个鼠标握起来马上就会感觉鼠标尾部较短,同时手掌中心的指根部位直接与隆起最高点贴合。这样的贴合相当于是硬碰硬,所以自然会有一定的突兀感。而且隆起最高点靠后也直接人为限制了手趴在鼠标上的重心位置。使得手掌重心整体后移。因此如果手指长度不足的话很容易就会误认为自己的手握这个鼠标不够大。如下图所示,握持SENSEI的时候,以我190身高,20.5的手,算是比较大的握法,前端依然还是有1厘米左右的距离。而无论是食指还是中指,它们点击按键的时候都是以指尖和指肚为主,无法碰到鼠标的最前端。图中右侧箭头所示,就是背部隆起的最高点,也是指根的着力点。通过图片的演示相信大家都能直观的看到手的握持重心明显偏向后,而手指无法碰到鼠标前端并不是因为手太小。
再看看ZA的自家兄弟FK系列。它的背部隆起位置在中间。如下图所示,右侧箭头的位置是FK背部隆起。可以看到,它的隆起点位于手指的第三关节处,也即是整个鼠标的正中间。 所以握持的时候手的重心也更靠前。而前端指尖已经抵近鼠标头部,点击按键时食指和中指也是主要靠指肚和第一关节来发力。这就充分说明了隆起角度对于手掌握持鼠标重心的影响。 这种握法显然要比SENSEI更舒服一些,因为指根与鼠标的贴合点不再是隆起的最高点,所以手掌下半部分与鼠标的贴合会更好。
前文提到多次指根和第三关节等描述位置的词语。可能光靠文字形容许多读者无法建立起直观的概念,那么通过下面这张图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两个位置到底在哪。 图中左边箭头就是第三关节。关节嘛,当然是可以弯曲的,所以就会形成弯曲的空间,而隆起的最高点陷进这个空间里,自然就没有硬碰硬的突兀感。 而指根部位是右边箭头所指的地方,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手试验一下,看看用这个部位和鼠标隆起最高的地方直接接触,是不是会觉得有点突兀? 通过上一段文字的描述,想必大家都能够理解隆起最高点位置对于趴握的影响。如果单纯是捏握,这种影响则会小一些。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跨界的问题,也就是捏握与趴握兼顾。那么这个最高点的位置设计,就比较考验设计水平了。 下图是ZA的侧面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它的隆起最高点相比自家其他鼠标是明显做过后移处理的。(ZA之前的所有ZOWIE系鼠标的隆起最高点全部都在正中间) 跟自家兄弟FK的对比,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两个鼠标的重心差异非常明显。 与其他主流鼠标对比可以看到,ZA的最高点基本是最靠后的。原因无它,就是因为它的主打方向是捏握与趴握兼顾。而其他三款鼠标则基本都是为趴握设计。所以即便是赛睿这种惯于搞最高点后移的产品,其最高点位置也不如ZA靠后。 并且可以明显的看出,其他鼠标,包括FK,在最高点之后的弧线延伸都很长,目的就是增加鼠标臀部与整个手掌的贴合度,尽可能的提高掌控感。而ZA则不同。最高点后的弧线明显坡度更陡,使得鼠标的臀部更大,但弧线延伸却很短。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鼠标后半部与掌心和手掌前部的贴合,而不考虑整个手掌。如果按照百分比来计算,我个人评价ZA这个鼠标捏握与趴握适合程度的占比是6:4,也就是更适合捏握。但同时也能较好的兼顾趴握。只不过从个人的使用感觉来说,因为我手大,并且喜欢趴握,所以对于手掌后半部空虚的握感我是持保留态度的。这不是我的菜。但毕竟我的身材比例跟普通人相比属于特殊,所以对于手掌尺寸在普通人范畴的人来说,ZA这个鼠标的握感,尤其是跨界的兼顾程度倒是可圈可点的。 此外,相比于同样采用前\ /后/ \结构的赛睿鼠标,ZA无名指握区的圆滑结构也更加给力。 记得在评测SENSEI的时候我就吐过槽。SENSEI系的鼠标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无名指指根部位所对应的握区上有一个很烦人的凸起。这个凸起会让你在趴握时感觉很咯手,使用久了非常难受。 而ZA就很好的杜绝了这个问题,使用中再也不会感到咯手 此外,ZA的三个尺寸对于各种不同手掌大小和使用习惯的人群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以前曾经不止一次的阐述过,握鼠标时最直观的大小感受,并非是来自于鼠标的长度。而是来自于鼠标的宽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技的G9X,套上大外壳之后是一个明显的短粗胖,但是像我这样手较大的人握起来也不会感觉小,这就是宽度的重要性。ZA提供的三种尺寸,不光考虑到了鼠标的长度,最重要的是也提供了不同的宽度选择。并且相对于EC1和EC2以及FK1和FK2的大小差别,同时提供三个尺寸的ZA显然受众面会更广泛 ZA11与其他主流鼠标的大小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