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设天下 - 电脑外设发烧友聚集地

我的人缘0

[评测]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172 54055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夜飞行 于 2011-12-7 00:05 编辑

评测前的提醒:
无论是最近的AM还是SENSEI,甚至包括以后的其他新品,它们其实都只是一个正常发售的新产品而已。我理解大家期待新品的心情,但还是请大家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新品。因为任何产品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过高的期待值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烦恼。 因此,请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围观。。。多注意产品的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习惯于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

所谓评测,其实本质就是产品我比你先用了,还有我比你爱写东西分享,然后我写出了这篇东西让你了解产品并品头论足,这就是评测的本质。但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评测,它也是人写的,或者说也是少数人写的,所以即便是再力求客观,也会因为众口难调而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因此,大家看评测的时候,应尽量多注意产品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少被作者的主观情绪所影响,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产品,避免花冤枉钱.



评分

参与人数 1技术分 +6 +100 收起 理由
zach9999 + 6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0
已赞
微信分享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2
发表于 2011-12-6 21: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夜飞行 于 2011-12-6 21:58 编辑

说起游戏鼠标,恐怕提到微软的IE3.0和IO1.1这两款经典产品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随着今年IO停产的消息(主流媒体也发文纪念,应该不是谣言吧),这两个叱咤游戏界整整十年的产品也终于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说实话,作为电子产品,居然能占据主流地位长达十年之久,这在电子领域恐怕是一个难以超越的奇迹。究其根源,还在于当年微软极具前瞻性的光学引擎,以及至今依然傲立群雄的手感设计。以至于无数后来者竞相以它们的手感以及外形作为自己产品的设计前提,以求获得用户的认可。这就是“微软系”这个名词的由来。 所谓微软系,并非指微软自身产品体系,因为在IE跟IO性能逐渐无法适应如今大尺寸显示器的要求之后,微软几乎没有一款产品能够挑起大梁,反而是以IE跟IO外形和手感为设计初衷的众多其他厂商的产品逐渐获得用户的认可,因此才有了这个奇特的,非微软自家产品组成的所谓的微软系阵营。 这个阵营目前包括:Steel的IKARI系列、XAI系列、KINZU系列以及最新产品SENSEI,再加上RAZER的炼狱蝰蛇、ZOWEI的EC系列等。
实话说,这些沾了微软仙气的产品,都先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于采用新技术的改进版IE3.0和IO1.1的呼声。但是如果从品类来说,这些取得成功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IE3.0这种人体工学设计的产品为主要借鉴对象,包括手感也是。而像其中的XAI\SENSEI以及KINZU这些产品虽然是对称设计,但实际的使用感觉依然与微软的另一款经典IO1.1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体积较大的XAI和SENSEI手感反而更像IE3.0。所以,尽管微软系在逐渐壮大,但是作为保有量及口碑均不下于IE3.0的IO1.1却始终难以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不过就在IO的拥趸们翘首期待2011年这种局面能不能改观的的时候,我们首先收到了IO将停产的新闻,在唏嘘这棵常青树终于将要枯萎的同时又听说Steel和ZOWIE这两个厂商均不约而同的要推出对称型鼠标的消息。而Steel更是喊出了要用自己的产品替代IO的豪言壮语。再加上ZOWIE这款对称鼠标是以SpawN这个曾经的顶级IO用户为开发主导的产品。一时间这两个未上市的鼠标获得了空前的关注。 而两个鼠标几乎撞在一起的发售档期也吊足了人们的胃口,都想看看二虎相争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可是本来舆论及知名度更占优的Steel Kana突然因开发原因宣布延期至明年初,所以如期而至的ZOWIE AM就显得有些孤单了。 而事先分别向两个厂商申请了评测样品的我,也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其实这样也好。错位发售,产品本身的关注度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而用户也可以更从容的一个个的去品味。我也不至于太手忙脚乱,哈哈。 好了,废话少说,下面就来给我挖了一星期的坑填填土,给关注了我那篇初感,胃口被吊的高高的兄弟们一个完整的交代:评测正式开始,到底AM能不能替代停产的IO,成为对称鼠标用户的新宠,是骡子是马就拉出来遛了。

外观篇
有人说,ZOWIE的产品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重内在而轻外表。哈哈,看完这句话我自己都笑了,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很简单,所谓重内轻外不过是一句委婉的搪塞之言,其实本质问题出在哪里? 经验和底蕴使然。ZOWIE是个成立3年的新厂商,所以必然没有微软罗技RAZER甚至SS那样的设计底蕴。 所以你看SS的鼠标也是经过了多款产品的积累之后才逐渐能做到外观与性能并重的。而对于资历小于SS的ZOWIE来说,初期的产品,必然不会有特别养眼的外观。 而反观ZOWIE经验丰富的机械键盘跟垫子,技术底蕴早已积累成熟的它们,做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现成里的例子就是ZOWIE的第一款产品EC,这个鼠标的握感和人体工学设计脱胎于EC设计者之一的Heaton最喜欢的IE3.0,而经过Heaton参与改良之后,它的握感甚至要好于作为原型的IE3.0。可是它出色的人体工学之下,却是一款外观十分平庸的产品。而之所以这样,根源就在于经验。说白了,ZOWIE还没有更好的装饰鼠标的能力,经验也不足以把外形跟握感做到并重,这样的结果就是EC的手感大受好评,可是外形却反应平平,虽不至于非常丑,但也不会给人一见钟情的体验。所以这就是目前ZOWIE鼠标产品开发的现状。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而AM,已经是ZOWIE的第三款鼠标了,不过从我直观的感觉来说,它满足了我手的需求,可是对眼的满足依然只能说差强人意。我个人感觉他的外观还是偏向于中规中矩,但已经比EC时代好了很多。有进步,尤其是细节处理甚至可以说是进化,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这样。 当然,外观这东西是见仁见智的,所以具体如何还是各位看官自己品评吧。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这次的AM,虽然还是以握感见长的磨砂肤感表面为主体,但是整体的工艺要比EC来的精细,进化很大。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还真有一点IO的感觉。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连体按键现在是绝对的主流,是不是一体成型果然要比分开更节省成本?否则那么多厂商为什么这么趋之若鹜了? 哈哈,瞎猜的。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滚轮部分采用了SpawN系列产品标志性的红色点缀,配合黑色外壳,经典的红黑配,还不错。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采用了红色之后,视觉效果的持久性应该要比白色更好。因为白色滚轮在长时间使用之后都会有发黄变色的现象,十分影响视觉效果。这一点想必使用过白色橡胶滚轮的人应该都有所体会。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侧键采用与EC一样的外形。而且高度设置的十分合理,不会出现误操作的问题。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屁股上的LOGO,印刷精度要比EC时代更精细。 加上有了EC以及XAI等鼠标掉LOGO的前车之鉴,所以AM这次把LOGO的位置设置在了手几乎不会碰到的最底部。我用指甲用力了刮了几下,没有脱落的迹象,所以从这次的位置及工艺来说,我个人推测LOGO脱落现象应该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需要提醒的是,我手较大,所以握着AM的时候不会碰到LOGO。但不能排除手小的人会碰到。此外,毕竟产品没有大量上市,缺乏市场信息的反馈,所以对于AM LOGO的坚固程度这里我不能轻易下结论,还是留待上市后的市场反馈吧。 另外,下图是由于拍照透视关系的原因,所以看起来是个胖胖的屁股,实物可不是胖子。。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AM的底盘相比EC空白的面积大一些,不过也显得更精细一点。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鼠标提供三种档位的DPI,分别是450、1150和2300。与EC一样,也是通过底部的DPI切换键实现硬件切换。而对应三档DPI的则是ZOWIE标志性的三种颜色的LED。
450对应红色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1150对应紫色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而2300则对应蓝色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3
发表于 2011-12-6 21: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夜飞行 于 2011-12-6 23:57 编辑

拆解篇
其实我是最不愿意玩拆解的,因为那会破坏鼠标底盘,要么是贴脚变得不平,要么是贴纸被损坏,好好的东西立马变成黄脸婆。。。。但是为了满足大家到好奇心,只能忍痛割爱。。。。所以这里真心恳请喊着要看内脏的兄弟。。。。。理解一下我们的纠结。。。。当小白不容易啊。。。
拆解开始,以EC的经验开始寻找螺丝位置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很快,在贴纸下面摸到了两个坑,看来AM的螺丝位置跟EC应该出入不大。 接着,狠下心用改锥开挖。。。。可是挖开之后我瞬间石化。。。喵了个咪。。。爹。。。被坑了。。。那俩坑居然不是螺丝。。而是用来固定PCB而预留的卡笋(作用可以参照CHERRY键盘外壳接合处的卡笋)。。。。。而所有螺丝居然都隐藏在贴脚下面。。。ZOWIE啊,你这是闹哪样啊。。。改了位置先告诉一声啊。。。。留了卡笋也告诉一声啊。。。何必让我范2,把贴纸挖了两个洞(挖开第一个石化之后怀着侥幸的心理以为第二个应该是螺丝,结果直接从石化转为泪奔了。。)还把卡笋槽的边缘挖坏了。。。本来不用破相的。。。不过一不做二不休,反正也挖了,索性把挖开的贴纸直接撕掉,以免后面使用的时候刮垫子。结果撕完突然发现了这个很带感的表情,像不像CS里的1号匪徒。。还舔着个囧脸。。。。。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吐槽完毕,继续拆。下面的贴脚底部隐藏的2个螺丝孔。担心的人可以放心了,这次ZOWIE没有变态的使用异形螺丝。。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顶部小贴脚下面隐藏了一个螺丝孔。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首先是外壳,这次的AM外壳采用了双层设计。连体按键跟外壳主体可以分离。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外壳内部,可以看到固定连体按键的螺丝。而中间预留了四个螺丝孔,是用来固定侧键PCB的。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所有衣服扒光。。。。AM也是双层电路板设计。不过两层电路板是分离的。上层固定在鼠标壳的内部顶端,上面集成了4个微动,分别对应鼠标的四个侧键。同时利用排线与下层PCB连接。侧键微动采用的是HC的白点。这种微动近来颇受各大厂商欢迎。不过使用它作为左右键微动的寥寥无几,更多的都是作为侧键来使用。这种微动回弹较强,有很大的回馈感,所以很适合作为侧键微动来选用。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下层电路板上面与其他鼠标无异,中规中矩的零件排列。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PCB背面,焊点很干净,细节处理还不错。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AM的灵魂,安捷伦A3090芯片登场。这个芯片可以说话题性极高,是安捷伦第一个没有直线修正的型号。 从AM盛传采用了它之后,许多对芯片技术感兴趣的人就对这个鼠标给予了极大的信心。尤其是对它的光头抬起高度、加速度、以及最重要的直线修正表现表示了强烈的关注。 后文我会针对这几点专门进行测试以及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USB控制芯片与EC采用的是同一款。这款芯片因为EC上市时的1000HZ回报率功能而在圈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次的AM也同样支持1000HZ回报率,不过相比EC不同的是,AM的回报率可以通过硬件在1000、500以及125之间任意调节,适应性更强。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左右键出人意料的没有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OMRON,而是采用了定制版的huano(华诺)微动。微动侧键带有醒目的ZOWIE LOGO。 关于左右键手感后文会有详细的描述及分析。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AM的光学透镜,看完后文的技术分析之后,希望大家可以回头来瞻仰一下这个东西的照片,因为那个最重要的改进恐怕正是通过这玩意实现的。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内部做工整体来说属于中规中矩,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的亮点,但也没有纰漏。不过有一点需要提到,就是AM的红色底盘,在整个鼠标的外观方面算是一个加分项,点缀的很好。但是在内部来说,黄色的PCB搭配红色底盘则有些山寨的感觉。 就像当年双飞燕被人骂的很凶的内部构造一样。其实单论工艺并不差,可是一旦出现红黄配,那么自然就会让整体感觉下降非常大。而且AM的红色底盘质感并不是非常强,与IE3.0或者IO1.1那种红色透明效果相去甚远。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ZOWIE能把底盘也做成IE那样的红色透明,然后再把PCB颜色改为绿色或者黑色,那么AM的内部工艺在视觉效果上就会获得很大的飞跃。 而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明明工艺尚可,但因为配色不当而被人误以为山寨。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这里先贴一张本次评测用来与AM做芯片及滚轮工作方式对比的选手--罗技G400的内部构造图。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与AM的内部构造相比,在工艺方面两者是差不多的,但是G400底座为黑色,所以即便它搭配的是未经过刷漆处理的纯土黄色PCB,也要比AM看起来顺眼。看来ZOWIE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这些细节方面的东西,有些时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应该避免。毕竟现在用户的要求更高了,连下水你也得学会起码装饰一下,否则很容易挨喷哦,亲! 哈哈,开个玩笑。不过这可能就是开发经验欠缺的后果吧。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AM的滚轮结构与EC完全一样,后文会对滚轮的工作原理及手感做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4
发表于 2011-12-6 21: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夜飞行 于 2011-12-6 22:24 编辑

使用篇
1、外形及握感对比
终于到了对比的部分,我知道很多人其实最关心的就是AM的外形到底有没有继承IO的特点。还是说仅仅就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毕竟人家ZOWIE并没标榜说我要替代IO。。。那么下面我就通过图片做一个全面的阐述:
首先上一张AM与目前主流对称鼠标以及IO的长度对比。众所周知,在许多人心目中,IE3.0与IO1.1的关系不光是人体工学与对称,旗舰与次级产品的上下级关系。最主要的其实是手大与手小用户的不同选择。 不过当你实际对比之后你会发现,其实IO的鼠标长度并不比IE3短多少,几乎就是一样长的。而绝对不是下图中KINZU与SENSEI那样的差距。所以这时又有人开始怀疑手大与手小用户选择的论点是否正确。 其实只要你真正长时间的使用两款产品后就会发现,IO确实是面向手小用户的。 因为在握持鼠标的时候,真正体现手握感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并非是鼠标的长度,而是它的宽度。典型的例子就是罗技的G9X,这个鼠标最大的特点就是短粗胖,尤其是使用大体积外壳的时候。可是像我190公分身高的手握着它依然觉得很饱满,所以可见长度并不是决定鼠标大小握感的决定性因素,宽度才是。因此,IO之所以被手小的用户推崇,根源也就在这里。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中的四个鼠标,撇开KINZU这个SENSEI的缩小版不说,单说其他三个长度一样的。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AM的宽度是最窄的。所以它的握感在三个鼠标里面也最纤细。尤其是鼠标的下三分之一,也就是一般人握鼠标时候大拇指的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的着力点那个部分。这个部分如果窄,那么握起来其实就是最让鼠标显瘦的。手一接触鼠标,就能直观的感觉到。而旁边的SENSEI恰恰是这个地方最宽,所以如果你的手不是很大,那么握起来就会感觉SENSEI很宽。而这个点恰恰也是IO显瘦的关键。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再看背部的隆起角度。下图很直观的体现出了差别,最高的是IO,而AM与SNESEI和KINZU是差不多的。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侧面看AM的背部隆起最高处在后三分之一左右的部位,这是人手握持鼠标时最正常的容纳角度,几乎所有鼠标的背部最高点都在这里。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下面开始分析AM的握感与其他鼠标的差别。尤其是大家最关心的与IO的异同。 既然我们一厢情愿的希望有鼠标可以替代停产的IO,而且AM的外形也确实借鉴了IO,那么这个握感就是重中之重。说句题外话,其实ZOWIE手握着Heaton和SpawN这两个当年著名的IE3与IO使用者在鼠标的外形开发改进上是占有先天优势的。 前面说过,EC外观虽然不算好看,但是握感却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这与Heaton的经验是分不开的。而SpawN也是,它对IO的理解,必然会给AM的握感改进提供有力的帮助。
继续我们的话题:我大约玩了7-8年的外设,过手的鼠标不计其数,可以说基本上这些年内出的主流产品都亲手把玩和实际使用过。而像IE3、罗技的MX系列与G系列,甚至是RAZER的仿生学鼠标,你都能在主流鼠标群里找到相似特点和相似握感的同类产品。这一点不管是借鉴也好,模仿也罢,甚至是自家兄弟的相似也没什么。但惟独IO这款产品,你基本找不到与它握感相像的鼠标。尤其是手刚刚握住鼠标的第一感觉。IO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所以即便是XAI、SENSEI这种对称鼠标在握感上也与IO有极大的不同。究其根源就在于IO的握法,或者说侧面结构并不是典型的对称型鼠标那种上宽下窄的设计决定了它的特殊性。所谓的上宽下窄,从前面或者后面看,举例来说就是这样:\ /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头的对称鼠标,不管是G1、MX300,还是RAZER的各种对称蛇,加上SENSEI与XAI基本都是如此。 而IO恰恰相反,它的侧面是这样的:/ \。所以此前我们一直也没看到有能真正替代IO的产品被讨论,原因就是没有与它类似的正梯形鼠标(山寨不算,这里只讨论主流)。不过AM的出现终止了这种局面。 大家仔细看下图,箭头所指的部分,就是根源所在。IO的侧面是典型的正梯形。但并非整个侧面完全是梯形。前文所述的拇指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着力点的那个部分是对手传达梯形握感最直观的地方。而拇指与小指指肚握鼠标的部分则是基本垂直于桌面的。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从图中看,AM与IO具有完全相同的特点,也是拇指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着力点的部分是正梯形,而拇指与小指指肚握鼠标的部分同样是基本垂直于桌面。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再看SNESEI,拇指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着力点的部分是基本垂直的,而拇指与小指指肚握鼠标的部分则是倒梯形。本质的差异就在这里。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上面几张图很直观的就能看出AM与IO在握感上与SENSEI这样上宽下窄的倒梯形鼠标的差异。而且由于SNESEI的右侧侧键位置恰好在无名指第二关节握鼠标的着力点上,所以它的右侧侧键才会那么容易被误触发。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而AM的无名指第二关节着力点在侧键的后上方,所以在使用中基本不会出现误操作的情况。这一点在我大约一周的使用过程中从来没有发生过。况且AM提供左右手模式,将鼠标设置为右手模式之后,则右侧侧键失效,跟SENSEI通过驱动屏蔽右键是一样,因此也能有效的避免误操作。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既然AM是针对IO的特点来开发,那么我想简单的模仿IO而不做出改进,则必然是不会被用户接受的。下面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IO与AM握感方面的异同。
首先说宽度,前文曾经描述过AM的宽度要小于IO,所以抓在手中的掌控感要比IO强烈。这种感觉如果单独握IO或者单独握AM且不做对比的话则不是很明显,但如果你手边同时放一个IO和一个AM来即时对比的话,那么这种感觉就会非常强烈。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而第二个比较明显的改进就是AM把前文提到的那个“拇指与小指指肚握鼠标的”部分做了一些改变,将原本IO固有的弧度降低了许多。而且之前形容过的那个“拇指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着力点”的部分也随着弧度的降低变得圆滑起来,再加上鼠标整体宽度的降低。使得鼠标的右侧凸起不再像IO那样显得突兀。这样使得无名指与小指指肚的摆放显得更加合理与舒适。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而IO原有的那个弧度是整个鼠标握感上面最大的败笔。两侧完全一致的弧度虽然可以保证拇指握区有着较为舒适的握持状态,但是无名指与小指指肚部分则显得无所适从,并且还会突出“拇指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着力点”那部分的存在感。所以以微软系常见的趴手握法来握的话你会发现鼠标右侧的那个凸起感觉非常突兀,无名指与小指指肚也没有合适的摆放位置。而左侧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始终对IO敬而远之的根本原因。 因此可以想见,AM对于这个部分的优化,和整体宽度的降低,确实行之有效的改进了IO原本存在的不足。加上磨砂肤感表面和GS版镜面材质都十分粘手,所以在握感上确实要比IO提升了许多。 而且要知道,IO的外壳那种粗糙的大颗粒在防滑及贴合度上是所有材质中最差的,所以若不是你选择了像IOSE或者IOZG那样带有亮漆的光面版本,那么单单就贴手这一项上IO就会被AM甩下很多。因此,综合宽度、侧面形状优化以及材质贴手程度几方面的因素考虑,可以确定,AM不仅完全继承了IO特有的握感,同时也有效的优化了IO原有的不足,使得AM的握感呈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感,甚至连我这种原本排斥IO握法的人也可以比较轻松适应,优化成果可见一斑。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总体来说,AM相对于IO握感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而绝非之前我所怀疑的噱头。而看看下面这张鼠标开发过程中的模具图片大家就能了解这个外形确实是经过多方的测试跟优化之后才诞生的。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2、滚轮刻度感产生原理
前面提到过,AM的滚轮与EC的滚轮在结构上是完全一样的,下面就通过拆解图分析一下这个滚轮的工作原理。
滚轮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滚轮的支架部分,加上顶端的滚珠和下面的弹簧,以及黑色的轴。这些东西结合为一个整体,而白色支架下方的固定脚工作时是插在PCB上面的滚轮固定槽里的。所以在滚轮工作时这个整体并不转动,而是通过顶端的滚珠与滚轮发生摩擦而带来刻度感。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第二部分则是滚轮圈,包括外层的橡胶与内圈的塑料框架。当手指拨动滚轮滚动的时候,滚轮圈就开始转动。而内圈均匀起伏的那些凸起则会依次与支架顶端的滚珠进行接触,而滚珠每滚过一个凸起则被迫下陷,然后再利用弹簧的弹性顶起迎接下一个凸起的到来。这样周而复始就构成了这个滚轮特有的刻度感。 不过大家也看到了,滚轮内圈的凸起面积很大,所以也就造就了这个滚轮的大刻度感和较大的滚动声音。 但同时大家也可以注意到这个结构的一个好处,那就是寿命会比较长。而不会像IO滚轮那样作为消耗品而存在。假设有一天感觉滚轮的滚动不流畅了,或者生涩了,那么就可以自己手工给滚轮添加一点润滑油,流畅度马上就能恢复如初。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对比G400的滚轮,虽然结构看起来并不一样,但刻度感的产生原理两者有一定程度的相同之处。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只不过G400与滚轮内圈摩擦的东西变成了铁丝,而且内圈凸起的面积很小,所以G400这个典型的罗技滚轮有着均匀而细腻的刻度感。只不过滚动起来声音也很大而已。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另外,这次AM的滚轮还针对EC滚轮的刻度做了一次小修正。 因为EC的滚轮在平时上网或游戏中其实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使用问题。只是在用支持滚动滚轮切换图片的看图软件(例如光影看看)中会有一点小问题。具体表现为滚轮每滚一下的刻度与切换图片所需的滚动幅度存在一点点偏差,导致你在滚动滚轮切换几次之后必有一次空滚的情况出现。 举例来说,这就好比是你前方有一条10米长的路,但是路被等分成10份并画了相应的分割线。如果你想走到头,那么就必须按照等分的十份来迈步,并且不准跨出限定的分割范围。而EC的滚轮就好比是一个步子很大的人,它走这十份的等分范围只需要九步,所以可能前几步虽然迈的不均匀但并不会跨出限定范围,可是最后终有一步会因为前面步幅的关系而迈出限定范围。所以就造成了滚动切换图片的时候切换几次后必有一次空滚失效,并且这样循环下去。 而正常的滚轮就好比是乖巧的孩子,在这十米的范围内会听话的按照限定的范围小心的迈步,这样无论怎么迈也不会跨出,因此在切换图片的时候就不会出现EC滚轮的问题。 而AM正是针对这一点将刻度进行了修正,让它的滚轮也变成了听话的乖孩子,不会再出现空滚的问题。(我手中的EC是最早的第一版,EC后期版本是否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修正我无从得知,而这次的AM经过测试证明没有此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5
发表于 2011-12-6 21:34 只看该作者
测试
本帖最后由 xiekunshuai 于 2011-12-6 23:41 编辑

手感描述
A、握感

众所周知,我是个人体工学控。最喜欢的鼠标是IE3,所以我很少使用对称鼠标。尤其是前面说过的,我因为握法和表面材质的问题排斥了IO很久。 不过AM触手之后第一印象就很不错。除了右侧不再突兀之外,肤感的磨砂表面让我再也没有IO那种握不住的滑溜感。鼠标握在手里掌控感很强,而且没发现有与手贴合问题很大的地方。 不过我的手较大,可以想见,如果是比我手小一些的人握着可能会更舒服。此外我能保证,喜爱对称鼠标的,尤其是IO的人也会喜欢上它的握感。但作为人体工学控,我还是不喜欢对称。。这个恐怕改不了了。所以AM对我来说,就像各种类型的美女一样:看着确实很漂亮,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呵呵,就是这样。

B、微动
在我的初感帖子里,已经有很多人讨论ZOWIE采用的这个华诺微动了。 有比较中肯客观的意见,也有一些武断的主观看法。其实这是正常的,但我还是需要再次强调一次我的看法:微动的选择,绝对不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因为左右键两个微动加起来,一共也省不出2块钱。而且现在恐怕连扫厕所的大妈都知道OMRON受欢迎,那么作为天天关注市场的开发商来说,会看不到这个问题吗? 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选择什么样的微动,决定于设计师要给鼠标一种什么样的手感。也就是手感的取向。清脆,键程长短,回弹力大小等因素都是决定手感取向的关键。而这个华诺,我个人的看法是,它的手感同样很清脆,节奏感清晰。但是不同于常见的OMRON(10M)。它的键程与10M差不多(通过与我手头SENSEI的对比)回弹力略大于10M,所以按起来的回馈感很强。实实在在,点一下是一下。所以在游戏中这个微动很少会出现蝰蛇那种3-4发点射点着点着就上天了的情况。总体来说虽然与OMRON 10M或者日产灰点有不同的风格,但是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
此外,这个微动是ZOWIE向华诺定制的专属版本。就像过去微软的(MS)版OMRON一样。许多人在猜测为什么ZOWIE放着只要用就至少不会被骂的OMRON不用,转而自己去定制华诺呢? 甚至就连AM的前辈EC也在后期的版本中将原本使用的OMRON换成了定制的华诺。这个我并没有官方的准确说法,只能提供一下我个人的推测:第一个,还是前面我说的,手感取向的问题。 而第二个原因,我认为可能来自于OMRON较高的双击概率。 过去这两年,我一共了解过四家鼠标厂商的售后情况,其中包括罗技、微软、SS以及ZOWIE。 它们的售后部门接到最多的售后要求就是微动双击。而其中以OMRON为最(理所当然,因为基本都在用OMRON。。除了微软)且灰点白点甚至是老版本已停产的都算,因为过去IE和IO及IOSE的双击概率也非常高。加上RAZER我虽然没有调查但是看看论坛这几年的舆论就清楚了。 所以我个人推测,临时放弃OMRON改用其他微动,很可能也是ZOWIE的一种尝试,以降低售后问题的数量。 不过还是那句话,这只是我个人的推论,仅供参考,无任何官方证据。 具体如何大家自己分辨。

C、滚轮
AM的滚轮手感跟EC是一样的,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它的工作原理。 以我个人来说,这个滚轮是目前我最喜欢的手感之一。另外一个是罗技的滚轮。可能我天生喜欢反馈感强的滚轮吧。而且这次AM的滚轮也没有再像EC那样突出鼠标表面很多,加上修正了EC滚轮的刻度问题。所以AM的滚轮我用着还是很爽的。 当然,必须是在润滑油比较充分的前提下,如果很干涩,那就十分不爽了,必须自己加油。 哈哈哈哈哈哈哈 当然,EC的滚轮手感当时就存在一定的争议,所谓众口难调,所以具体怎么样还得各位看官自己把握。

D、综合手感
刚上手的时候,说实话我十分的不适应。因为用大鼠标习惯了。AM在我手里显得很小巧,而且重量只有88克。所以直接体现为我在游戏中的瞄准完全没有章法。不是滑过了,就是没滑到。当时那个郁闷。。。还被人在服务器里录了DEMO嘲笑我菜B到家。。。这种感觉直到我适应到第三天的时候才开始好转。就像当年评测金环蛇和后来的KINZU一样。 而到现在一周多一点,加上降低了鼠标速度,这样我才重新找回了感觉。 所以提醒习惯了大鼠标,尤其是罗技MX系列和G系列大鼠标用户的人。入手AM后,先把鼠标速度降低一些,然后适应起码一周之后才行,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放弃适应,这是我这一周以来最大的感受。 而手感方面,虽然我不喜欢对称鼠标的握感,但是不得不承认,AM的游戏手感完全不次于它的借鉴对象IO。无论是鼠标移动的感觉、还是单发或者2-3发和4-5发的点射,以及压枪扫射的微妙手感都是。恐怕起直接作用的应该就是无直线修正这一点了。 所以要说像或者替代IO,暂时有这个资格的也就真的只有AM了。 而且可以预见,如果明年初的Kana还是带加速的话,那手感方面的相似度就会降低很多。而外形,AM在替代IO方面已经做得很完美了,不知道Kana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突破。 所以我十分期待明年初的Kana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表现。是比AM还要IO,还是像XAI或者SENSEI一样走自己的原创路线?(大哥!!醒醒,这是AM的评测好撒?意淫请走旁门。。。)

E、鼠标线
其实很多人忽略了这个。说实话,经过了各种厂商的尝试之后,我最喜欢的,还是比较软,可以随意摆弄的橡胶线。印象里这一点做得最好的是ZOWIE和RAZER。当年的响尾蛇线可要比IE3的好打理得多,而后来的EC跟现在的AM线比响尾蛇更粗更结实的同时还保证了适当的软度,这个真的让我非常满意。 可能很多人觉得夸张,但是我建议你确实去体会一下,尤其是桌面有很多鼠标线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像G9X、SENSEI那种时间一长硬的跟棒子一样的“丝网”材质有多么**。。。。。。绝不夸张哦,亲。尤其是你生活在北方干旱地区这种抓狂的情况更甚。。。那是真棒子啊。。。。多折几道收纳进盒子,再拿出来你会发现这跟弯弯曲曲的棒子你基本撸不直了。。。

F、左右手模式
很多人质疑AM没有驱动,不能自定义按键。尤其是像SENSEI一样的右侧侧键。所以ZOWIE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左右手模式。与USB回报率切换方式相同,也是通过按住按键的同时将鼠标插入电脑通电的方式实现。左手模式是同时按住左键与滚轮键然后插入鼠标。而右手模式则是同时按住右键与滚轮键插入鼠标,很直观。 无论切换成哪个模式,相应的对侧的侧键就会被屏蔽。 这个模式说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 不过虽然我是无驱流,从不支持装驱动,因为默认的侧键功能非常符合我的习惯,我并不需要再额外通过驱动设置什么按键。而且这么多年游戏打惯了,早就接受不了去了外面还要装驱动的麻烦。 但是毕竟这仅仅是我这种习惯的人的典型看法。而针对驱动依赖性很高的人就无法满足。 所以说众口难调,希望今后ZOWIE能在主打电竞应用的同时也重视一下驱动的支持,这样才能做到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编辑完帖子 广告位继续出租 只要998!!!!夜大带回家!!!!{:1_0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6
发表于 2011-12-6 21: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夜飞行 于 2011-12-6 23:13 编辑

3、直线修正测试
说到测试这个修正,还有个小插曲。之前听说AM采用了安捷伦的A3090,而这个光学芯片口碑非常好。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它是安捷伦第一款没有修正的型号。 虽然我本身是适应党,鼠标有无修正其实无所谓。而且用带修正鼠标和不带修正鼠标打出好成绩的选手比比皆是,所以一直对这个问题我都很淡定。 不过从最近论坛的舆论来看,对于修正非常关注,而且喜欢无修正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也就破例专门研究一下A3090的修正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听某位“大湿”说,罗技的G400与AM的芯片选择是一样的。也是A3090,所以我才动了拆开手头全新G400的念头。 拆之前研究了一下G400的内部,发现它的芯片并非是A3090,而是S3095,而且貌似还有说法是它还有其他芯片的版本,很乱。但我本着对那位“大湿”的信任,还是毅然决然的扒光了我全新G400的衣服。。。。可是。。。我再次发现。。。爹又被坑了。。。。。真的是S3095。。。想象中的A3090版G400并未出现。。。。喵了个咪。。。既前面挖出囧脸的范2行为之后,我又再次做出这么土鳖的自坑行为。。。我。。。不过收敛心神,查找资料,找门路咨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S3095其实是罗技专门跟安捷伦定制的,而且改造的原型就是A3090。 也就是说S3095其实就是A3090的改版。 而罗技之所以定制,原因就是希望既保留这个芯片的性能,又能带回直线修正(这不有病吗。。)看来那位大湿并未完全坑爹。。。用S3095对比AM反而更合适。。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OK,进入正题。根据大家的关注点,我分别用AM默认的三档DPI画了几幅画。。。请大家观赏。。这个环节我不评论,只图片说话。大家自己得出结论。
首先是450DPI下的直线,斜线,蚊香图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1150DPI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2300DPI 说实话,用高DPI画画,就跟用300MM以上的长焦镜头讨论安全快门一样,真心费劲啊。。。稍微有一点偏差,马上就能在线条上反映出来。倒是画直线稍好。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然后是许多人都很关心的跟G400的对比。尤其是G400的修正,许多人都想知道到底如何,有了直观的对比应该就一目了然了。 我用各档DPI分别作了对比,画直线体现的区别最明显。G400是几乎笔直的一条直线,而AM则表现正常,跟IO和IE3差不多。所以AM的无修正可以证实是板上钉钉了。 至少手测结果是这样,如果有人意淫说假设用机器能测试个0.00几的修正,那我没话说。您老心太细了。。。我做不到。。另外,我不知道画弧线是否真的能测出修正。至少我是没感觉到,可能是先用G400画蚊香的时候用尽了全力,再用AM手抖吧。我反而觉得带修正的G400画弧线要比AM简单。。。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4、光头抬起高度测试
单看参数,AM的高度是1.5MM。确实够低了。 但口说无凭,我还是采取最直观的方法,视频说话,眼睛收货。 下面的视频一共采用了三个鼠标,第一个是AM,第二个是SENSEI,而第三个就是G400。抱歉,虽然桌面上也有IO跟IE3,但因为要拍出这个角度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只能用一个PS3的箱子把垫子铺在上面,然后才能拍到高度与屏幕指针都能看到的镜头。这样就导致鼠标线缠在了一起。。。。最后只做了这三个鼠标的测试,不过应该也能说明问题了。 测试的环节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视频前半部是表现光头抬起高度的。可以看到,G400的高度最高,至少能达到3MM。而因为AM是无驱的,所以我的SENSEI也采用了无驱默认的方式对比,它的高度大约要在2.5MM左右,已经很低了,只比口碑最好的IE3高一点点。不过最后的AM大家也看到了,1.5MM果然不是盖的。 第二部分是应论坛某位兄弟的要求,专门加入的测试。就是以最低的DPI,同时让鼠标不断的抬起再放下,然后观察这个连续动作对于鼠标指针的细微影响。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测试方法,可以在理论上检验出游戏中你每次鼠标抬起再放下之后对于指针精度的细微影响。这个点对于RTS和FPS游戏都有影响,其中尤以RTS为甚。 测试结果大家也看到了,AM我并没有刻意的控制,只是以正常的手劲去做提起放下的动作。指针几乎不动,或者只会有1-2个像素点的微弱移动。而如果刻意控制则可以做到完全不动,或者1个像素点的偶尔移动。 而反观SENSEI和G400,都有较大幅度的移动,所以光头抬起高度低的优势显现无遗。
由于论坛不让直接贴视频,所以这里我只能发个链接,请大家移步自己去看吧:(连网址也屏蔽了。。视频地址,请自行去掉地址中的空格http://v.y o u k u.c o m/v_show/id_XMzI5NDg4Nzc2.html

光头抬起高度的总结与分析
从实际的表现来看,AM的光头高度确实做到了ZOWIE标榜的水平。 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ZOWIE对A3090做出改进的说法是完全成立的。原因是G400的S3095在从A3090进行修改的时候并没有专门去注意高度问题。因为罗技一贯对光头高度不重视,基本都是安捷伦的芯片提供多高它都照单全收。所以这就说明S3095的原生原型A3090除了不带直线加速之外,并没有针对光头高度做出优化。而ZOWIE通过自己的改进让3MM左右的高度直接降低到了1.5MM这确实值得称道。 所以这也从侧面再次说明了从EC时代就开始讨论的ZOWIE鼠标DPI比较奇葩的问题。 因为要修改光头感应高度,就必然要遇到原始DPI下兼容性紊乱的问题。所以在保证感应高度降低的同时,只能靠修改DPI参数,解决兼容性问题的方法来对芯片性能进行改进。这也就是ZOWIE的DPI参数奇葩的原因了。 不过我倒是觉得DPI其实在使用的时候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速度,所以只要在游戏里略微修改下鼠标速度,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都可以解决问题。 反倒是光头高度这种先天因素不是能通过适应而解决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用合理的光头高度来交换非主流DPI的适应时间的话,那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交换。
而且退一步说,假设S3095是A3090修改版的说法不成立,或者说是假消息。那也没有关系。 因为从AM这颗A3090不带加速和感应高度只有1.5MM这两点来说,它已经超过了S3095的游戏表现。也超过了原生A3090的表现。这不光迎合了目前无加速呼声的用户需求,也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游戏里的定位精度,这其实就足够了。 所以请大家不必拘泥于S3095到底是不是A3090的修改版这种无关紧要的问题,只要知道它们各自的实际表现就够了。

5、鼠标加速测试
测试方法同样为手测+视频,因为这样最直观。图中的测试方法很简单,先让游戏里的准星对准一个明显的标志点,然后在鼠标前面放一个醒目的标志(画面里的圆珠笔)作为坐标。然后以手腕为轴快速向右侧甩动鼠标(要求甩动过程中尽量做到匀速,同时保证鼠标不做偏向移动)然后再以慢匀速将鼠标回位。 这就是著名的“快去慢回”测试法。而从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到,撇开手不比机器的细微精度这一点。单看大体上的准星回位位置,我们也基本可以确定,AM并不带有鼠标加速。 不过还是那句话:如果有人意淫说假设用机器能测试个0.00几的加速,那我还是没话说。您老心太细了。。。我做不到:(连网址也屏蔽了。。视频地址,请自行去掉地址中的空格http://v.y o u k u.c o m/v_show/id_XMzI5NDkxOTI4.html

6、USB回报率测试
鼠标默认是1000HZ的回报率。 用mouserate测试了一下,比较稳定。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用这个软件测试,要本着负责的精神去做,而不是简单的指针在软件界面上划几下就行了。 因为回报率,是跟鼠标的使用幅度有关的。并非静止不动,或者很缓慢的移动时回报率也都在峰值。而实际的回报率,是根据移动速度和使用强度来及时调整的。 比如你很慢的移动鼠标,那么在软件里测得的回报率就很低,但如果比较快的移动,则可以接近或者超过峰值。 不过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要测试是否稳定,就必须要做到绝对的匀速运动,如果做不到就肯定有波动。这个不是回报率不稳造成的,而是手不稳造成的。 不过可惜的是,除了较快速度的移动,否则我们很难做到真正的匀速,因为垫子表面的阻力,纹理,还有贴脚等等因素都让你无法做到真正的匀速,越慢越难。 因为人手不是机器。 所以像中关村那样用这种测试来标榜回报率不稳定的结论要么是故意,要么就是真的不懂装懂。 这一点我使用桌面上的7个鼠标,包括AM、SENSEI、G500、G400、IO、KINZU跟IE3表现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所以,提请对这种测试方法不大熟悉的兄弟,切勿把因为不能匀速运动而测得的回报率不稳的问题归咎给鼠标,那样是不客观的。
上两张图,一个是AM在较快速度匀速运动下测得的回报率,一个是我尽全力保持匀速,以一般移动速度测得的回报率。都很稳定。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附录
AM USB回报率切换方法
1000HZ为默认。而如果要切换成500HZ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先把鼠标从电脑上拔下,然后按住左侧侧键的前进键,记得是按住不要松,然后把鼠标插入电脑即可。如果要恢复成1000HZ就按住后退那个侧键。而如果要选择返璞归真的125HZ,则两个侧键一起按住就行了。 另外,头疼EC不能切换的兄弟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试试,有惊喜哦^^(这个方法知道很久了,以为所有人都知道,结果简单问了几个人,发现都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7
发表于 2011-12-6 21: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夜飞行 于 2011-12-6 22:46 编辑

8、兼容性测试及不同鼠标垫搭配手感描述
测试平台:
CPU:Intel I7 950
主板:华硕玩家国度Rampage III Extreme
显卡:映众GTX580超频纪念版
内存:芝奇DDR2000 2G X 3
硬盘1:Intel固态硬盘120G(系统盘)
硬盘2:西部数据2T X 2
电源:ANTEC 850W
系统:Windows 7 64位旗舰版

测试游戏:CS、战地3
为什么总是用CS测试?
我想很多新人看到测试内容的时候十有八九都会问这个问题。其实外设四大件中,以鼠标、垫子和耳机对于硬件的依赖性最高。而尤以CS对装备的要求最高。举例来说,鼠标和鼠标垫的定位精度,其实只有在CS和战地3这种强调真实枪械射击感的游戏中才能充分体现。而相比战地3和CF,CS对于后坐力所引起的弹道偏移,枪口上扬等表现要更为真实。所以好的选手对于弹道的把握才是枪法的关键。其次是单发和多发点射的重要性,这个环节考量的是鼠标微动的节奏感,如果节奏感清脆明晰,那么自然就会影响到点射技术的发挥,所以点射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选手游戏水平的优劣。而这种要求在其它射击游戏里则要低很多。再说耳机,众所周知,CS里耳机是战术和打法环节的灵魂,准确的听声辨位,有时哪怕是一丝细小声音的捕捉都能够左右一局比赛的胜负,尤其对于比赛残局的走向至关重要。而其他游戏即使音效做的再好,也没有如此高的声音捕捉要求。所以无论是评测四大件的哪一件,CS都是最好的测试项目。

A、AM+GTFS+原配贴脚
既然是自家兄弟,所以兼容性当然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ZOWIE可以洗洗睡了。。)
手感方面,作为目前的布垫之王,无论是压枪扫射,还是单发及连发时所需的反复微瞄准,TFS都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兼顾了滑度与定位的同时,也能带来流畅的移动感。而不管你是用AK\M4的突击手,还是稳重的狙击手,都能在这个组合上面找到感觉。 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大鼠标用习惯了,那么还真得好好适应一下AM的体积和重量。尤其是狙击手们,呵呵。 不过可惜AM刚出,配套的轮胎纹贴脚还没有面世,所以我很期待用AM配合轮胎纹之后再上TFS那种近似于树脂垫但滑度却很好控制的特殊手感。总之像所有TF控和IO控墙裂推荐这个组合,给力!
另外,前面说了,习惯大鼠标的人需要适应。所以导致我用战地3测试的时候本来就菜的水平更加菜的没边了。。。因为战地3的射击感与CS不同,跟CF差不多。初上手会感觉鼠标停下之后指针却还是有一点点惯性移动,就像人在冰面上跑刹不住车一样。这跟游戏里FPS帧数没有CS多,也没有CS稳定有关(想让这游戏跟CS帧数一样多一样稳定。。我的GTX580显卡估计还得至少再X3...)。所以直接造成了我一开始各种打不着人。。。。。比CS适应的时间还要久。不过还好,这几天终于从超级菜鸟恢复成一般菜鸟了。。。。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B、SWIFT+AM+原装贴脚
同样是自家兄弟,兼容性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手感方面,可以想象得到,如果用SWIFT的话,那么必然是类似老SS的那种手感取向。我真的不想一次次的去形容那种粗面树脂垫所特有的粗狂和爽快。总之你记得,这个组合最适合的就是用AK或者M4的突击型玩家。实在体会不了就想象一下在死亡F里一路冲锋,连续狂虐菜鸟的感觉吧。。 而垫子过高的滑度加上鼠标较轻的重量和小体积在理论上并不适合追求稳重的狙击手。当然,老SS称霸天下的时期用它配合IO玩AWP的高手不在少数。而我只是说理论上不适合,你能适应这个不在讨论之列。 还有一点,就是AM的贴脚面积较大,所以搭配SWIFT的绝对滑度可能没有过去IE3或者IO那种摩擦面积小的贴脚来得大。因此操控性会更好一点,这也可以作为各位研究手感取向的参考因素。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C、ICEMAT SE+AM+原装贴脚
问题来了,AM在ICEMAT上面几乎找不着北。。。。而原因我想应该是出在光头感应高度上面。因为ICEMAT之所以兼容性差,主要就是它作为玻璃,存在一定的透光性,而ICEMAT的不透光图案是印刷在玻璃背面。所以它对于光头发出光源的强度就有比其他垫子更高的要求。而AM既然为了保证绝对的定位精度,那这个牺牲恐怕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所幸ICEMAT一直是非主流产品,所以并不影响大多数人的AM应用。(作为ICEMAT控的Darknight同学别哭哦^^)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D、Steel SX铝垫+AM+原装贴脚
原本担心兼容性问题不次于ICEMAT的金属垫也会杯具,不过经过测试发现SX没有遇到什么问题。AM在上面跑的很欢快。
手感方面,我一直将ICEMAT及SX这种细腻与滑度兼顾同时又能保证定位精度的产品称为手感的极品。所以用AM这个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鼠标搭配起来自然也得心应手。各方面表现都尽善尽美。所以这里向所有SX用户墙再裂一次的推荐这个组合!! 但要提醒的是,SX是经过3S和4S遇到多种问题之后,SS集大成的作品。 所以SX表现优异,绝对不等于其他金属垫也同样优异。因此具体其他金属产品表现如何我这里无法兼顾,只能等待市场反馈。特此提醒。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E、COREPAD+AM+原装贴脚
说实话,我真的没想到当年傲视ICEMAT,轻松兼容激光鼠标的COREPAD会在光电引擎的身上栽这么大的跟头。这不是简单的不兼容,而是完全的不兼容。鼠标在上面无论你怎么甩都是几个像素点的移动幅度,晕头转向程度绝不亚于当年罗技G5在ICEMAT上的完全不会动。。。。其实这个垫子早已退出了主流市场,甚至许多新手连听都没听过,所以本来我并没想把它纳入评测范围。只是因为发现ICEMAT居然不兼容之后才把它拿出来试试AM的硬度。不过结果很囧。。原因也很简单,比ICEMAT还透光,那么ICEMAT不兼容,这个就更不兼容了。。靠PAD。。。名副其实了。。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F、RAZER螳螂操控+AM+原装贴脚
有了COREPAD蜂窝眼败北的经验,所以我不得不请出了另一个蜂窝表面的代表:螳螂操控。不过还好,螳螂操控的蜂窝毕竟不透光,所以跟AM苟合完全没有一点问题。。。
手感比较特殊,因为螳螂操控的大蜂窝结构,所以鼠标移动起来有很强的颗粒感。不过这一点也正是许多人选择螳螂操控的原因所在。 鼠标移动非常平滑流畅,使用AK\M4的点扫结合也得心应手。不过有一点是我个人用螳螂一直无法解决的心结,AM来了也没解开。那就是在用AWP开两倍镜,或者超远距离与敌人对枪需要不断重新瞄准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瞄准,或者微操作。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感觉好像用螳螂会有一点微操跟不上的感觉,很怪异。或者可以说操控较大的蜂窝孔就像把光头的识别人为划分了一样,像是一个网,然后当你瞄准的时候总有点刻度感。我不知道我这么形容大家能不能看懂。总之就是其他垫子鼠标移动感觉是在一个平面,而操控却像一张网。而瞄准的时候其他垫子都很平滑流畅,可是到了操控上就会有一点点细微的刻度感。很不习惯。 我不知道这是我个人的感觉,还是所有人都这样。当然,因为我没办法确定,所以我不是说螳螂操控如何,只是这种感觉很奇怪而已。 其实螳螂操控是我最推崇的革命性布垫之一,它的历史地位在我看来不亚于TF。只是这个心结一直无法解开,看来需要长时间的用下螳螂找找答案了。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G、QCK+AM+原装贴脚
传统布垫嘛,一直是光电鼠标最喜欢的表面之一。因为几乎没有发生兼容性问题的可能,QCK也不例外。
而手感,布垫是所有垫子的鼻祖,所以它的手感应该说是最原汁原味,也最正统的。正统到了什么地步呢? 就是各方面都不突出,惟独定位突出,而这个突出的定位,是由布垫特有的大阻力实现的。这就是传统布垫最大的特点。而QCK是布垫中的代表者,它真正成名,恰恰就是因为自己的大阻力和强大的操控感。 可惜后期产品为了迎合市场,将原本的表面丢弃,而退化成跟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差不多的境地。抱歉,有点扯远了。 单纯说QCK搭配AM。手感大家参考IO搭配QCK就可以了。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因为布垫本身滑度较低(相对其他材质),所以使用像罗技G500那种又大又重的鼠标会让手感变得更迟缓,那就真的是把稳重进行到家了。。。因此像AM这一类兼顾小巧和轻量的鼠标反而可以增加布垫使用的灵活度。 可能有人觉得我说的夸张,认为布垫其实也是很滑的。这一点如果是全新的,那么自然没有问题,虽然相对其他材质,它的滑度还是很低,但也绝对不到涩的程度。 可是如果使用一段之间之后,或者洗过之后呢?所以,衡量布垫手感,其实要把它变涩之后的阶段考虑在内。因此我才推荐使用重量轻,灵活性高的产品。 如果你是布垫流,那么我第三次墙裂推荐,哈哈。
向IO致敬--ZOWIE AM游戏鼠标试用报告(更新完毕)

9、综合评价
优点:性能优异,握感出色,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到了目前最低的光头感应高度及去掉了直线修正。
缺点:无驱动引发的争议,外观引发的争议,内部元件配色看起来山寨。对玻璃鼠标垫兼容性差。

10、关于责任
毕竟产品到我手一共才一周左右时间,所以我的使用时间还是相对较短。加上我无法几百几千只鼠标的去测试,也无法推算出鼠标使用1年2年3年后的情形,所以我只能通过手头这一个样品来评论直观的外形、功能、手感以及我所能在这一个样品当中发现的BUG,优点及缺点。而不能为产品大面积上市后有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电子产品无法避免的个体差异以及小BUG负责,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力所不及,也请各位看官明鉴,谢谢。

11、产品规格及尺寸
规格:
DPI: 450/1150/2300
界面:USB
按键数: 5
传输线长:2公尺/6.6英呎

尺寸:
长度:125 mm
宽度:60 mm
高度:39mm
重量: 88g (不含传输线)

上市:
亚洲:2011年12月初
北欧:2011年12月初
北美:2011年12月中旬


后记
虽然ZOWIE并没有明确表示过AM是作为IO替代品开发的。但是无论从它的外形、握感设计,还是手感和性能表现,都无一不表现出了ZOWIE暗藏的野心。而AM到底能不能对得起IO用户的殷切期待,通过文章我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能! 但是前面说了,我的使用时间还是比较短,而且我也并非纯粹的IO控。所以我只能通过我个人的视角去给这个产品下定义。可能会不如真正的IO控看到的东西细致。所以AM到底是不是IO替代品,我还是希望在我给出答案以后,能等待更多的市场反馈。毕竟只有大众的口碑和事实的销量,才是评价一款产品的真实依据。所以,让我们“师母已呆”吧!!
不过还是要补充一句,毕竟使用时间较短,因为以我的习惯一个产品至少得使用个把月才好安心的写评论。不过这次鉴于大家都很着急,上市也快临近了,所以破例只用了一周就写出了文章。因此,文中未尽的部分,我会尽量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补充。也欢迎大家指正,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8
发表于 2011-12-6 21:35 只看该作者
测试
再插一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9
发表于 2011-12-6 21:39 只看该作者
前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10
发表于 2011-12-6 21:39 只看该作者
测试
刘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