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annah 于 2011-1-4 18:19 编辑
老外这个测试原理是这样的,
软件:DirectInput开源程序(应该隶属DirectX SDK,我不是搞编程的所以不懂 但是测量鼠标输出的counts绝对是很简单的一小段程序)
硬件:
1、转盘(Qck+表面)
2、转动机
3、转盘周围有栅格,通过一个小卡片接触栅格,然后随着转盘转动,小卡片也来回摆动
4、转数传感器,通过这个转数传感器可以记录小卡片碰触栅格的次数,可以得到转盘每秒的转数
测试原理:确定鼠标与转盘面水平,然后测量出鼠标光头距离转盘轴心的距离(也就是半径),将鼠标接入PC,运行事先编好的DirectInput程序开始记录(此时转盘没动应该没有counts被程序拾取),接下来开启转动机(同时还应该均匀地增加转动机的输入电压),在测试过程中还要随时记录转速表的数值(几个关键的数值应该是,最后通过转数和先前测量好的半径就可以得到鼠标相对转盘移动的速度)最后绘制曲线!
图表:x-轴:鼠标对应每个时刻的速度 y-轴:鼠标相对移动后DirectInput检测到鼠标输出的counts
曲线:
比如LZ发的1P,也就是IO、IE不同rate下的曲线,
1、开始的斜线是说明随着鼠标移动速度的增加输出的counts(姑且叫信号粒度吧)也相应成线性增长,就是说鼠标一秒钟移动的距离增加了相应鼠标返给PC的信号粒度也增加了,
2、中间的直线说明鼠标一秒钟内移动的距离继续增加了,然而鼠标返给PC的信号粒度却没变(此时已经开始出现丢帧,具体丢帧的形式这个图表看不出来),
3、最后的下降曲线说明鼠标一秒钟内移动的距离继续增加了,然而鼠标返给PC的信号粒度大幅下降(此时鼠标应该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了)!
以上是个人理解 欢迎纠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