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本以为楼主只是本着好玩搞笑的态度来做个滑稽戏,娱乐一下大家,顺便也说点自己的心得。如果是这样,当然是好的。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我看情况越来越不像是我认为的这种情况,而是感觉楼主真的就是那么认为的。如果是如此,就太可惜了。本身花这么多的精力用来吵架,是为了证明另外一种人或者一群人本跟自己没有什么利益瓜葛,生活中更没有什么交际,他们是弱智或者白痴,这个事情非常非常的无聊。
其实即使是骂人,也是很有价值的,至少发泄了,痛快了,把情绪舒缓了。至少对骂人者自己是有好处的,而楼主这种吊书袋调调的做法,其实就跟脱了裤子放屁一样,不仅仅多此一举,而且忧伤风雅,落入低俗。
况且即便是你就是想证明一下对方是弱智,是白痴,是神经疾病患者,也该是有逻辑,有事实,有推理,严谨跟细致的推断出这个结论。但是问题在于,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恰恰显得出自己的无知,不严谨,不逻辑,而且还轻浮的思维方法。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用到的一个名词,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这个病是个什么呢?这个病名字来源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次有名的银行抢劫案件。由于警方的介入,而变成一个人质劫持案件。双方对峙130多小时(我记得是这么多,没查资料认证),最终问题得到解决。而最终人质虽然都安全无恙,但是心理认证和感情判断都出了变化。4名人质都对劫匪持同情态度,即便几个月后依然如此,而且有人竟然还爱上了劫匪。最后学界将人质的这个状况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种病其实很常见,比如家庭暴力里的弱势一方反而对暴力一方更加依恋。这里需要我稍微装作学术的样子,做个解释,以便于大家对这个事情有了理论和逻辑上的理解。
首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要有三个人的层面的角色要素。第一是施加暴力者(明显的反社会者),第二是被施加暴力者(也就是病症患者),第三方解救者(警察,父母,医师,是正义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还要有一个时间要素,那就是施加暴力者和被施加暴力者,要相处一定比较长的时间,并且被施加者无法逃避。还要有一个社会道德的判断,也就是施加暴力者是反社会的,而被施加者是这个社会的普遍成员,并通过这个病的发病过程心理层面发生了逆转。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是,这个暴力施加者虽然比暴力被施加者强力,但是显然是这个社会的弱者,无法与整个社会对抗,但是暴力被施加者会在心理发生变化,无法承认这个事实。
而楼主显然对与这个病没有做过最基本的了解,想当然的用了这么一个名词。这里青党当然看不出是什么被压抑者,更加无从证明他们曾经他们曾经遭受过上面说到的那样的迫害。而说实在的,如果单纯分析这个事件,倒是作者自己成为唯一一个可能成为斯德哥尔摩病症患者的人。因为按照他的描述,对方谩骂无耻,对他施加了暴力,而显然对方又是反社会的,是社会弱势一方。他是代表的正确的主流,是被攻击被迫害的。当然作者没有发生世界观和感情的扭转,还不是一个患者。
同时我还要再说说这个病的事情,实际上还有其他一些疾病比如连环杀手崇拜者等等跟斯德哥尔摩患者的发病症状类似,但是病因和发病过程不同。同时另外也存在一些相关的心理疾病,比如天生的反社会者等等。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疾病都是有明确的定义和严格的判断过程的。这是现代心理学发展成科学而不在是哲学的重要标志。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类的很多感知和认知都是有逻辑的,有物理和化学基础的。比如幸福,比如爱情,比如快感,这些虽然普通人都认为是一种情感,是虚无的,但是其实显得认知科学和生理化学的研究都已经可以做出量化的判断。而什么声音是刺耳的,什么音乐是好听的;什么图画是美的,什么是丑的;那个画是出自专业之手,这个画是随便乱画;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加之物理方法的判断,而不是仅仅是人的主观的一种想法。楼主显然是不知道这些,也不理解这些。
他仅仅就是随便看到了一个名词,我猜可能是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到的。当然有这种情况的人很多,而且即便是专业人员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也可能会犯楼主的这个毛病。比如钱文忠在解读弟子规中对于克己复礼的解释,就已经大大超出了逻辑错误,而显然是一种其学术水准和做人原则的问题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一下。
所以这种事情如果是玩笑一下,还是很好玩的,但是一旦要是真的按照严格的要求,那么还是应该先做好自己的准备,否则就只能是自取其辱罢了。我虽然说的很庞杂,但是都是有所指的。因为毕竟我喜欢还有大家都留点体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话都说那么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