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obi541 于 2019-4-13 12:13 编辑
其实TRITTON的耳机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翻了下柜子找到一个有些发黏的耳机,正是我在7年前入手过的TRITTON AX PRO。 这是个物理5.1声道耳机,因为当时比较喜欢研究到底物理多声道能带来多大的提升,前前后后买过几个,然而100%都基本不再用了,哪怕是华硕那个STRIX 7.1,LP也说浪费,然而物理多声道耳机的实际反馈并不乐观。这次申请KUNAI PRO是好奇这个Dirac,因为它不是音效,很想感受下,另外一边在惋惜AX PRO,一边想看看经历美加狮倒闭的TRITTON存活下来有什么改变。
什么是Dirac?
关于Dirac,从百度百科”Dirac“的介绍能看到上图的信息截图,比较重要的几点是: 1. 首先,这不是EQ(和市面上大多数7.1就不同) 2. 其次,它的驱动是.MSI文件,适用于具体的设备。 3. 最后,量身打造的优化方案,对其他耳机不适用。
作为游戏耳机,我最看重的是Dirac对瞬态响应的优化,它能有效降低单元多余的振动,从而让系统得到一个更快的衰减时间,获得一个更加清晰的直达声,避免可以有效的改善舞台结像感、清晰度和低频的冲击力,音频的能量在时间上不再浑浊,在逻辑上是能让耳机的定位(结像)更清晰的。逻辑上似乎没毛病,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吧。 设备识别后,安装Dirac APO Driver,即可激活线控上7.1和HD切换功能。
开箱感受:KUNAI PRO给我的感觉是很欧风的简约风格,我记得之前拜亚的DT235也是类似这种包装。 Dirac被提示确实很重要, 确实,装与不装差别很大,标题已经点明了。 PS:官方下载的程序我试了下是不适合的,建议到官方旗舰店要一个Kunai
Pro的Dirac程序,解压后是一个.Msi文件,即可激活Dirac功能。
耳机采用黑白经典配色,造型简约,其实也是TRITTON比较喜欢的略微方正的风格。 耳机采用的40mm单元,对比之下能发现它相比其他50mm/53mm单元更加轻巧(实测重量仅193g),有助于轻量化的定位。至于说50mm单元一定比40mm单元好的数字党,在心里呵呵一下就好,耳机不是单元尺寸可以简单的划分优劣的。 耳机的佩戴舒适性体现:
耳机可以在三维空间灵活在调整角度,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头围、头型,这是专业耳机在结构上必须结合考量的,完全简化掉会大大影响佩戴体验,尤其是像看综艺、追剧和游戏这种长时间的操作。 PS:个人平时也玩一些HIFI入门的耳机,AKG森海拜亚比较多一点,经验告诉我,国产耳机尤其是游戏耳机,音质倒真不是最大差距,最明显的差距存在于佩戴感,多数国产耳机就只一个头梁可拉伸or自适应头戴,耳罩缺乏灵活的可调节范围(上下、左右的活动空间),这样的耳机往往只能适合1~2种人,我们戴上三大厂的耳机(不必千元级)明显感觉得到差距,这与游戏耳机的生产商多为键鼠厂商(不专业)不无关系。
全包式结构,不过40mm单元匹配的全包式结构的耳罩内部空间内略显局促,耳朵稍大的人可能会觉得耳廓有挤压感。 耳壳的角度和位置在转轴结构的配合下可以微调,确保贴合度实际效果良好。 耳壳与单元: 耳垫为多道缝合的蛋白皮,表面纹理清晰,内衬“O”型海绵的柔软度不错。 PS:出于游戏隔音的考虑,
除了封闭式腔体,游戏耳机一般会采用皮质耳垫。但皮质耳垫都比较“显油”(脸部出油出汗),细面的尤其明显,对我个人而言,感触颇深的是金士顿的黑鹰S,一般不擦一下我自己都嫌弃那个油痕。Kunai
Pro这个耳垫表面较粗,不易留下划痕,实际半月下来,发现能比黑鹰S那种细面皮稍微耐油一点。
耳壳底漆白色+外喷光油,提升光泽感和防刮能力,在AX PRO上也有相同做法。 耳垫是可拆卸的,方便更换、清洁,能看到耳罩内盖喷了黑色橡胶漆,外亮、内哑的光泽控制确实是比较TRITTON的做法,但是这个软质类肤质手感的橡胶漆还是比较容易发粘,个人认为不如在模具蚀纹上下功夫,省掉喷漆的成本,还能彻底解决发粘的隐患。 PS:根据经验,蛋白皮的耳垫大概1~2年会出现掉皮,表面越细腻的,掉皮起来越难打理而佩戴,呈粉末状的脱落让人头疼,粗一点的可能稍好一点,掉的皮相对好清理,还能剩个布面。
头梁内侧的减压垫,细面蛋白皮内裹海绵,海绵的弹性较大,但是因为耳机轻,个人没觉得有特别“压顶”的感觉。 黑色装饰条,是贴上去的,局部可能翘起来,手动压下让它再贴附好。 头梁的伸缩幅度大概是3cm,8个刻度,每个刻度的齿感清晰、紧凑,选择好自己(5格)习惯的大小,在结合耳罩的旋转微调找到最佳舒适度。 搭配的是万向管型的可插拔式MIC,为确保牢固和防止多次插拔后3.5mm接口变得松垮,里面有限位槽,对位插入再旋转45°即可完全锁死。 耳机线材为外裹编织,出线口为外裹橡胶套加固。 用过那么多USB耳机,Kunai Pro的这个线控非常轻巧,佩戴耳机的时候无负重感,线控上的功能:音量加减、Dirac模式键、MIC静音键。
背面除了常见的安规之外,还有瑞典Dirac Research AB的Dirac技术认证和支持。
实际感受:因为喜欢,基本上常规套路的各色游戏耳机都玩过了,不同腔体、单元材质的,无线/有线的、降噪、自带EQ的,但这个Dirac是不同的,如实分享下面的感受,如有雷同不慎荣幸。 耳机的佩戴: Kunai Pro的佩戴感是它第一个让我比较深刻的,193g、耳罩具备最完整的活动空间,要保证它的佩戴舒适度应该就不难了。 实际上,Kunai Pro的耳罩虽然不大,但是基本能全包我的耳朵(我的头围基本正常),前面说过了,耳机的结构设计非常不错,能调节的范围比较大,可以很好的贴合我的面部、头型,而且没什么压迫感,张力的控制也比较理想。 此外,Kunai Pro的被动隔音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耳罩的贴合度,加上封闭式墙体,能大幅降低外界噪音的渗入。 耳机的音质: 因为Dirac带来的改变是出乎意料的,是另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 音乐: 不开Dirac HD的时候,Kunai Pro就是个挺中庸的耳机,三频基本均衡没特别偏向,低音不强、声场也不大,久挺不腻但也会觉得沉闷、枯燥,可能真的不如一些200多的国产虚拟7.1耳机猛和刺激。 开启HD模式后,能明显感觉到“声场变大”和“三频增益”,提升了可能近2个级别,完全两个耳机,先前略微沉闷乏味的感觉似乎被净化掉了,流行歌曲中人声中频变得通透。此外,在一些流行歌曲的较复杂的背景音乐中,原本比较难听到(不那么敏感的被)的比如吉他扫弦,也能清晰的识别到,没有被掩盖掉。而且,双声道“双”的感觉变得更强,左、右声道的分离度更为彻底,哪个声音,来自哪个声道变得很容易区分。 PS:回到前面提到Dirac对声音瞬态响应的优化就很好解释这种改变了,确实精准的响应和即时动态的回放,能让不同频段的声音彼此干扰更少,让三频更充分的表达自己,可以让一个普通耳机变成这样,让我觉得Dirac是真的有 含金量。
游戏影音效果: 如果说Dirac HD是对音乐的优化,那么在PC耳机上,Kunai Pro的7.1/3D Audio技术带来了更加BT的感觉。 在普通模式下,Kunai Pro的游戏效果真的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震撼不够、定位也没觉得特别精准。在按下Dirac 7.1之后,什么都改变了。 首先是低频,感觉翻了几倍,像是2.0系统加了个10寸的低音炮,下潜极深、气势瞬间就起来了,尤其是进入游戏《守望先锋》(我主要玩FPS),那个重装英雄的声音、那个炮火的声音都让人十分震撼,在以往我会担心这特么太重的低音会影响定位,但在这个耳机上,却不见得了。 其次是环绕声场,Kunai Pro塑造的虚拟声场有清晰的空间感,而且空间感并不“虚”,结合游戏来看,每个声音的定位还很准确(而且比不开更准确),在游戏音效复杂的时候也并不混乱。对于守望先锋这种复杂的3D地图,Kunai Pro让我能清晰的的察觉到上下左右各个方位动静,如脚步、枪声、技能释放和英雄语音等等,而且判断比我之前用的耳机都更容易、更准确。之前打开一些耳机的7.1,其实帮助不见得比2.0大,只是空间感有了,但结像(定位能力)并未提升多少,甚至有些对定位还有误导。 最后是中频,FPS也好MOBA也好,还是MMORPG,低音音效是渲染气氛,而大多数FPS听音辩位的关键在于中频,比如脚步声、枪炮声。Kunai Pro的中频通透而富有穿透力(前面在HD模式下也有提到),比较容易察觉,即便是低音那么强,还是能明显的感觉到中频段的各种细节声音,受强大低频的干扰很少,声音层次感非常好,这个确实让我无话可说。
个人总结:
Kunai Pro,作为Kunai标准版(没玩过)的强化版本,似乎Dirac的出现会完全改变兄弟二人的命运,使得名不见经传的Kunai Pro具备了成为游戏耳机强者的能力,在同价位可能无敌手。如果大家没忘记VIVO如何通过Dirac建立音乐手机的地位,就不会随意的否认这个假设。Dirac真的很强,甩EQ几条街。
Dirac HD建议用途:音乐、在线综艺、直播。 Dirac 7.1建议用途:追剧(尤其是大制作的美爵、精品剧)、电影、FPS游戏、MOBA。 放眼现在的游戏耳机,国产90%不具备专业的音频前端能力,大部分是靠单元和方案商的,所以大多数耳机的同质化比较明显。如何突破,技术借力是很好的办法。最后谈下Kunai Pro耳机的优缺点:
缺点:耳罩较小;类肤质的里子未来注定掉漆;Dirac为非免驱,不适合外带; 优点:多平台XBOX ONE、PS4等兼容;Dirac HD、7.1实用性极强,听声辩位改进明显;佩戴贴合度高,很轻便;MIC方便且拾音效果好;整体做工良好,白色有UV包含也耐脏;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