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测]
Missing Link——有線Microgear家族簡史
71
75707
楼主

本帖最后由 gato_shin 于 2015-2-8 21:59 编辑
自羅技在2006年發佈劃時代的MXRevolution大革命鼠標以來,Microgear作為羅技的獨門絕技征服了無數用戶,以至於選擇鼠標時“有沒有Microgear”成為了會左右結果的一個選擇分支。
而在隨後的發展歷程中,正如其最初的載體大革命一樣,Microgear被廣泛配置與羅技各個定位的無線鼠標中。上至各代旗艦:MX大革命、MX1100、M950,下至沙發鼠M515等。
然而有線鼠標仍然是鼠標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羅技自然也不可避免的會將Microgear帶進這個領域。於是在2007年,首款搭載了Microgear的有線鼠標,G9問世了。
Microgear滾輪在問世之初就具有了兩種模式:分別是搭載于大革命的滾輪切換/自動切換式,及搭載與小革命的底面撥桿切換式。
隨後在同在2007年問世的VXNano上羅技放棄了自動切換,而將滾輪切換式固定沿用至今。
G9上就採用了和VXNano同規格的Microgear滾輪。
但羅技在G9上雖然使用了VXNano同規格的滾輪,卻對切換方式進行了一定的修改,使用類似小革命的在底面操作方式來切換模式。但和小革命的區別是G9的模式切換是通過一個按鈕而非小革命同樣的撥桿。
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條件,G9同時代的高DPI激光鼠標的兼容性普遍欠佳,這也促使羅技率先于對手更新了引擎,在短短一年後的2008年推出了G9的後繼產品G9x。而後者歷久彌新直至停產後扔熱度不減一鼠難求這都是後話了。
G9x從本質上來說只是更換了G9的引擎,早期產品附帶的外殼都仍然和G9一致,直到後期才將大外殼由原本的類膚材質替換為噴塗材質。而本體外形甚至主板構造都與G9保持了高度一致,Microgear滾輪自然不能例外。
切換方式也沒有任何改變,通過底面的按鈕進行切換。
一年後的2009年,羅技推出了首款三位數編號的G系列鼠標:G500。作為新編號系列的開山之作,G500毫無意外地搭載了Microgear滾輪。
G500所使用的滾輪並非是G9x同規格(可以看出尺寸上有明顯不同)。
實際上羅技在此前的MX1100上對G9的切換模式進行了再次改良,將切換按鈕由底面移至頂面並作為Microgear的另一種模式固定下來。這種方式可以在不打斷操作的前提下隨時切換滾輪工作模式而無需將鼠標拿起。
隨後是一段長達四年的沉寂,直至Gx00系列全面更新為Gx00s時,G500也順其自然地更新為了G500s。
還是熟悉的外形,只是換了包裝(當然也換了引擎)。
還是熟悉的切換模式沒有任何改變。
羅技也意識到加個s並不能重新盤活產品線,於是5系再次作為新系列的排頭兵衝在了新系列的前沿,這次是G502,全新的Gx02系第一彈。
滾輪本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以往的金屬框架變為了全金屬材質,防滑則由表面的凹槽保證。
切換方式則延續了前輩的傳統,為頂面按鈕式。
至此,有線Microgear家族從誕生至今的歷程已呈現在我們面前。與無線領域不同,有線領域的Microgear搭載型號都分佈於G系列遊戲鼠標的高端及旗艦型號,並時常走在系列改革的最前沿。希望今後羅技能像在無線領域一樣,將Microgear下放到更多中低端的有線鼠標型號上,使得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篇文章就到此結束的話未免太沒有營養,連曬海景房都不夠格(G9戰場成色呵呵)。
實際上,羅技並不是一個愚蠢的商人,Microgear作為一枚制勝利器,斷然沒有將其限制在高端的道理,搭載Microgear的中低端鼠標才會是壓垮對手的最後一根稻草。
M500就正是這一指導思想下的產物。
就如同G500脫胎於G5一樣,同在2009年問世的M500脫胎於前輩MX400,外觀上唯一的區別就是醒目的Microgear金屬滾輪。
M500也和G500一樣採用了頂蓋按鈕式的切換模式。
但似乎是為了避免對同期的G500造成過大的衝擊,羅技除了在性能上做出了限制以外(M500DPI僅有1000),M500的腳墊也被設計成不適合在鼠標墊上使用的砂面。為抵消這一設計的影響,我在上面額外貼了一層腳貼,眼尖的你們猜出新腳貼是什麼型號的了嗎?
由於定位不同,M500和上面G系列全面尼龍線不同,使用了普通的橡膠線。
G500已然老去,而M500卻老當益壯,在美國日本等地仍然在售。至於為什麼在中國沒有過這款產品,其原因和G600白色一樣,都是羅技的中國區渠道商不肯在國內發售。順便說句題外話,羅技的售後服務也是該渠道負責,最近的雙擊只修不換、G9x換G600之類的奇葩行為都是這渠道商的鍋,冤有頭債有主大家別冤枉了羅技,這事兒羅技真管不了。
M500其實大家不應該太陌生,近年萬能X寶上大量的洋垃圾M500以相當低廉的價格出售,相信有不少覺得G500定位偏高的朋友已經入手了吧。我其實動過從日本買全新M500的腦子,不過當時手上已經有MXR和VXR了,最後還是敗給了當時仍然很高的海淘成本,直到去年才從X寶入了一個。
但這就是全部了嗎?直覺告訴我並不是。M500是右手人體工學鼠,那會不會還有其他,比如說低端辦公鼠常見的左右對稱型號呢?
有過M500這個例子,我果斷把視線投向了海外。這樣一款產品如果有,那麼之前從來沒有進入視線的理由一定也是拜代理所賜。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在日本找到了另一款搭載了Microgear的有線鼠標:RX1500。
仍然在售的M500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較多的途徑去接觸、了解,而誕生於2008年(年初,甚至早於G9x)的RX1500真的可謂羅技有線Microgear系列中遺失的一環,這正是促使我寫這篇東西的緣由。
日版的RX1500是面向企業用戶的產品,所以並沒有華麗的彩盒包裝,而是一個非常小巧的紙盒。據我了解有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的RX1500是有零售彩盒的,不過那鬼地方的零售業實在太不給力,我在那混了多年愣是沒見到過……
打開包裝盒,鼠標、Setpoint4.6光盤、說明書。
相信羅技的很多新用戶都沒見過羅技的光盤吧……
說明書相信少有人認真看,但羅技仍然做得一絲不苟。說實話,這說明書雖然比不上大革命那個小本子華麗,但也比現在的很多型號內容豐富多了。
RX1500同樣不是一款全新設計的鼠標,它脫胎於經典的MX300系列。高蹺的臀部和兩側的收腰設計彰顯著它的血統。可趴可抓的萬金油造型手感其實相當不錯。
腳貼也同樣是MX300系列的樣式,和M500同樣是繼承自大革命的激光引擎,所以DPI也並無意外的是1000.
尾部的羅技Logo貼紙上有一個十字切線,相信它也和MX300系列的前輩一樣可以簡單的進行拆解,但我實在拆不下手啊……
滾輪組件從尺寸上看是VXNano同規格,實際按下也確實如此。
嘗試著按下滾輪後方默認設置為中鍵(因為VXNano規格的滾輪無法提供中鍵功能)的按鍵,竟然不是貼片微動的那種生硬回饋。雖然沒有拆解確認,但它下面應該是簧片微動無誤。
上蓋側邊印有“超高速滾動”字樣,這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在這個定位的鼠標中毫無疑問是一個巨大的賣點。
不過也同樣是定位原因,RX1500使用了普通橡膠線。
接入電腦,Setpoint非常順利得識別出RX1500並載入了高清鼠標圖片,各項設置一應俱全。作為一個鼠標,它的功能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證。
而性能方面,1000DPI在現在高清大行其道的環境下實在是有些力不從心,更遑論遊戲,我就沒有對它的性能做過多的測試。不過在短暫的使用中,RX1500移動平順,定位精確,無聲地向我傾訴著它當初的優秀。唯一的問題就是中鍵位置有些靠後,在趴握姿勢下相對難按。
至此,這篇文章也終於要迎來它真正的尾聲。羅技作為世界領先的PC外設大廠,其產品線的豐富性無人可比,這絕對不是造幾款賣得不錯的遊戲鼠標的廠子可以企及的高度。羅技通過在中低端產品中加入Microgear配置來為更多用戶提供更多選擇的努力,卻葬送在了無良渠道手裡,實在是可悲可嘆。希望羅技今後多加努力推出更多更好更親民的產品同時,這些產品也能順利得來到你我手中。
2015-2-8於上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