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数据、看拆解、看对比。我这里基本都没有,飞行帖子依然是教科书式的范例存在了。我就纯主观的个人见解评价卓威FK1鼠标。其实写外设心得这些年越写越纠结,最开始随心所欲,慢慢的被人说不客观,有段时间尝试着改变风格就专门客观的叙述,结果又发现这东西没法客观,毕竟我不是数据帝不是"科学家"。玩外设就是要高兴要乐,逼得自己没乐趣真心没啥意思。SO那么我就按照自己的感受写,纯粹的主观来完成自己对一件外设的感受。所以我的心得不包含任何指导价值,也不提供参考意义,我只是玩着自己的外设而已。
卓威一贯的包装风格,万年不变的随机赠品,其实槽点是有的,几乎没有那个外设玩家需要那个大的显得有些2的贴纸,倒是脚贴其实可以多送一副的。FK1的DPI数值也变得正常一点,当然这和引擎使用3310有很大原因,不过固执的卓威依然还是无驱动,依旧走着自己的路子,这条路走了好几年目前来看大家已然接受。(废话不接受不买就是了)
单论外观和之前的FK肉眼是看不出区别的,不过再看了飞行数据以后就明白改变在哪里了。当然还有一点最直接买一个握在手心一样可以撇开数据。直接就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地方。说实话拍完这张图眼前有点恍惚,怎么看FK1都有点胎盘蛇的影子,这感觉真心不好,心里默默的说千万别和那个垃圾一样啊(主观论断莫激动看的人),当我自己握住FK1后瞬间手感的变化就能感受到,说句不负责任的话真TM爽,怎么握怎么爽。原谅我没有数据支撑,这就是纯粹的第一手感。
外观就这样,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很多人反映卓威鼠标从第一款就各种模具问题,例如底盘不平等,可惜我一次都没有遇见过。等我遇见了再喷它不迟。当然没有完美的产品,FK1要说槽点我想我会说那个屎 黄的LOGO,怎么感觉都不是很牢靠,重度使用玩家我想以后多关注这个LOGO的耐磨损程度。我这有可能永远测试不到这点的(假如你有一堆鼠标,并且还有定期更换强迫症,就明白了)。FK1的类肤质涂层和传统的类肤质涂层稍有不同,这在FK上已经体现出,传统类肤质那软硬度来说偏软点,FK1的偏硬,偏磨砂感重一点,所以手印问题不是那么严重,耐磨损度应该好很多的。什么微动、滚轮的我不想说了,我怎么体验都没有感受和之前的有何不同,所以说多就是胡编的。笼统一句话还是那么一贯的硬(相对于其他型号的微动而言)。
这次在线材上加了可以拆卸的屏蔽环,是个小小的进步。虽然99%的用户都不能感受出来加和不加的区别,所以卓威这个做法也只是在数据上的统计更进了一步。保不齐有职业选手可以体会出两者的区别也不一定呢。。。
主观加客观的对比:
卓威对称鼠标除了那款自家MOD版IO以外,就是从AM开始的。
没办法拍完图我觉得白拍了,因为从图中几乎看不出什么门道,要说大小体积变化只能拿数据说话,恰恰这是我没有的。好吧白话文说说吧,当初拿到AM和AMFG时候,握感觉得不错,但是我这样的小胖手说实话并没有到达心里和实际的统一手感,俗话说不比不知道,FK给我的手感回馈当时也没有多大的震撼,FK1真的震撼到我了。握在手里几乎是完全贴合,没有手小的尴尬,没有因为拇指过于靠后按侧键不利落的难堪。之前卓威的对称鼠标我一贯都是说爬握利器,但是FK1这里我改变说法,不仅仅的爬握利器了,捏鼠流一定不会失望。看到这里别喷我,以上观点全部都是纯粹的主观个人感受,不代表除过本人以外的人,当然这些手感差异也是我和AMFG实际把握以后得出来的。重量上比AMFG多了5G,比FK应该也是多了5G左右。我想这个重量几乎是不可辨别的,这点重量的差异其实没啥意思,重在哪里呢?会是3310引擎?会是新实用的PCB上?管求他呢,反正无意义。
为了坚信我自己对FK1手感的认知,翻出两款对称型鼠标握感经典IO和KANA继续对比。IO在很多人眼里心目中都是小手神器,其实我一直以来使用IO真心手感不是很好(只怪自己的小胖手)KANA到是握着很不错的一款对称型鼠标,但是侧键设计有些不合时宜,而且和IO有一个问题背部稍显隆起的高了点。四款鼠标依次把握以后,我依然说FK1握感真心舒服。
可以忽略的测试:
没有画圈图、没有蚊香图、没有软件测试图表。我想说拿这些测试没啥用,一款鼠标是否有着以上存在的问题,上手几盘游戏,玩过20款以上主流鼠标的外设玩家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判断出来,何时鼠标这样东西需要这些玩意来测试,难道大家都是专家都是科学家?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玩家不是研发者,所以如此专业的问题留给那些造鼠标的人来完成吧。我们只需要选择一款自己握着舒服,玩游戏靠谱的鼠标就行了。
CM版H2K定制款垫子,垫子素质本身也米有可以多说的。是一款素质很不错的速度型布垫。定制版的图案设计的相当出彩,色彩和光影明暗度把握的比较到位,在一个平面上凸显出立体的视觉感官实属不易。值得一提的是,在测试数款垫子以后,个人感觉FK1还是和CM搭配起来最是得心应手。
从AM到FK1。卓威此系列鼠标一步步演化,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有改进的地方,有固执坚持的地方,也有同化的部分,更有卓威标签象征似的进步。我个人并不觉得FK1是个大的进步,虽然DPI看似变化,光头高度可以硬调节,实际测试结合我用过此类功能鼠标对比,凡是光头可调节的鼠标,实际调节效果并没有让人满意的,记忆中冰豹早期的kona可适应型光头引擎比这个高度调节还来得靠谱的点。当然随着引擎技术的发展这些都不是问题,核心问题还是一款鼠标的握感和模具上的适应度。我希望FK1只是卓威鼠标演化史上的一个小节点,在固执的背后卓威能够带来更大的改变和惊喜。
PS:还是自己主观点好,别人喜欢不喜欢只是存在右上那个X点与不点之间。乱写一通,随便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