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人纯属个人爱好,以前经常折腾 外设,现在虽然没时间折腾,但是也一直对几大论坛该方面的信息保持着关注,得知此 键盘可以试用,终于从 A大那里争取到了这次试用的机会。我于1月28日收到此键盘,在家试用了几天后,正好赶着过年这段时间,忙里偷闲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印象: 工程版本,简洁。 包装:无印刷,无型号,无说明书 内部:一把键盘,一根镀金带磁环的miniUSB线材,一个拔键器,无说明书。
使用感受: 关于轴:这颗被玩家寄予厚望的开关,几经周折终于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据说换了很多的材料,做了很多次的调整才有了现在这个版本的手感和耐久度。我个人对此款键盘期待了很久,一是出于好奇,想试试这键盘手感到底如何;二是想换一把键盘替代手上的1865茶。内部拆解就免了,上两张A大的图方便各位看看内部构造。
关于手感:和我之前的 RF104UB全域45g相比,压力更轻,手感也更接近于KEY TRONIC,据 A大说是全域35g,整把键盘敲起文案来行云流水,因为轴体和PCB之间间隔了一层薄膜,不会像机械轴那样轴心和金属弹片直接接触,所以输入过程中噪音也非常小,也更顺滑。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只是我实际使用的感受,不代表其他任何人。
关于快捷键: FN+Esc 全键盘锁键 FN+F1 打开我的电脑 FN+F2 打开默认浏览器主页面 FN+F3 打开计算器 FN+F4 打开收藏夹 FN+F5 打开Outlook Express FN+F6 打开搜索 FN+F7 电脑进入待机状态 FN+F8 Ctrl 和Caps Lock键位互换 FN+F12 6键无冲突和N键无冲突切换(之前我对N冲和6冲的同时存在不是很理解,我认为既然有了N键无冲,为何还要加个6键无冲突。结果是因为有的主板不能识别全键盘无冲突,看来6键无冲被保留下来是考虑到了这部分用户的实际需求)
关于灯:无灯,因为是工程版本,所以这把键盘任何灯都没有,包括Esc,Caps Lock,Num Lock,Scroll Lock键,但是可以看见这几个键位都预留了LED的位置,不是我之前想象的像MX轴那样灯直接装在轴上,而是装在PCB预留位置上。
整套键帽是原厂高度,但是F区要归类的话应该属于原厂的R5高度,我特地对比了一下,和KBC副厂的R4键帽高度相当。 另外我发现这次键帽好像换了模具,十字柱内部更加顺滑,接近于原厂,但还是有所区别,十字柱顶端有4个梯形突起,据说换成了慢走丝制作,精度更高。另外“F”键,“J”键,以及数字区“5”键的键帽背后,还有“03带点”中文标注。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轴体和一些键帽兼容性不好,比如 KBC的副厂高度键帽,韩国产的ABS键帽,美国产的ABS键帽,部分原厂的PPT键帽,装上去很松,把键盘正面朝下这些键帽就会掉下来。我第一时间把这个问题向A大反映,A大测量后结果是十字柱有一个边少了0.05mm,导致部分键帽会偏松,A大的回复速度和敬业精神让我不由的给32个“赞”。
另外我关心的是大键位置的支撑,拔起键帽是副厂常用的平衡杆。我个人倾向于卫星轴,虽然有人说会使手感变肉,但是,我觉得卫星轴更换键帽更方便,另外,大键使用频率相对来说要比其他键位更低一些,这点牺牲我认为是值得的。恩,正式版本可能会有所调整。 关于走线槽:走线槽出线位置我认为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看图便知,此处不再赘述。至于线槽的大小也很合适,先后把手上有的线材统统装了一遍,原配的线材柔软度适中,面对 Z字形出线方式无压力;Lindy线因为螺旋线,只能直出;其他市售的有色线材都能能兼容;因手头没有 DIY编织线,用RAT7鼠标的编织线试了下,无压力。但是,得知量产正式版本为了稳定性考虑,可能会取消键线分离的设置,但是一切以最终量产版本为准。
关于无线功能:看见电池盒,和开关预留孔我很是激动了一把,认为这把键盘最终形态会是有线和无线双模式键盘,这个问题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此键盘正式版本只会出有线版本。
关于“遥控器”:说到这里,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这里不谈,也不赘述。 总结:上文提到的一些问题最终上市的版本都会改进,这也是这把工程键盘试用的目的,无论手感,做工,都看出了这款国产键盘的决心,经过了几天的使用,虽然谈不上完美,也没必要去争什么附加名号,走自己的路,各取所需,不强求,我觉得绝对是可行的。 我想,用“留白”二字诠释再好不过了,任何辞藻都是多余。
THANKS FOR WATCHING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