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eamchinaRabbit 于 2013-7-27 04:48 编辑
其实写这篇评测的时候,我是极其纠结的。 我是一只喜欢把所有的参数数据化的兔子,因为我觉得那样更直观。 抱着一种玩玩的态度,我投了键盘而没有投鼠标(我不是学医的,很难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去考量一个鼠标)。 得到键盘之后,我更纠结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薄膜的。 当然,并不是因为我是一个机械键盘玩家而瞧不起薄膜键盘。而是在于,薄膜键盘的受力原理很多,并且很多型号之间没有联系,所以这次评测,我找不到一个作为参考标准的东西。 好了,上面废话完了。到了配图说明的环节。 首先,包装很……作为消费者来说,可以保证拿到手的产品没有被经销商打开过(机械键盘除了cherry之外在售的大多数品牌都是可拆的),带有覆膜。比较好的设计是可以看到键盘本体。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觉得这把键盘的字体设计得很漂亮。这点对于实体店购买者来说,虽然不能试手感,但是至少外观上可以给点分数。
会有白色版本,至少从包装信息上看。当然如果黑色卖得不够多厂家或许也会砍掉。版本分得很细,US配列算是键盘玩家里最常用的了。
键盘配有防尘罩,这点在我看来,属于键盘“配件”之一。好处是在于真的很好用,坏处是在于高端玩家会拿出各种……高端的防尘罩攀比。这边说一句题外话,我退烧了,所以你毒不到我哈哈哈……
当然,最早看到这把键盘,应该是2月份左右曝光的吧,大家帮我鉴定下时间。我觉得最吸引我的,算是MX兼容的键帽了。当我拿到手的时候,却也发现了键盘设计的最大败笔——L型回车。键帽很难找,也基本是ABS的(这还不是最悲剧的地方)。5.5倍的空格倒不算先例,印象中 国内某牌子的84也用的是5.5X的空格。
拆开键帽,露出红色的活塞部分。此部分用的是POM材料,在我看来这点是极其重要的。原因我稍后会在后面给出。
全拆了帽子的样子,我不得不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本来我还期待我能用上全套的键帽……后来发现其实大键并没有兼容MX轴体的设计……长度界线在1.75X——也就是长度在1.75X及1.75X以上的按键,都不能够兼容MX键帽。换键帽的意义也就在于上彩虹或者单色37键,亦或者买了这把键盘拆键帽……
这边多说一句,其实回车很好装回去。先把键帽里的钢丝抠出来,然后放到活塞结构的槽子里,然后把按键压上去就是了……超级简单!
当然,放正心态,这不是MX键盘,键帽的更换只能作为产品参数之一的参考。继续说下去。壳子上下固定一共用了15颗螺丝。其中一颗螺丝在序列号贴纸的下方(拆了也就没保修了)。
打开壳子之后就能看到钢板。后面由于太过于激动……就没咋拍照……。拆完了研究透了之后就直接上电了。那我就把其他评测者没有说清楚的地方说说清楚吧。
键盘的触发结构跟一般的薄膜不一样。一般的薄膜,从上至下是:键帽、支撑结构、胶碗结构、触发感应结构(一般通过力敏电阻)、外壳。 而K10是:键帽、活塞结构、支撑结构、胶碗结构、触发结构、支撑钢板、外壳。 使用这种非常规结构的好处,就是这把键盘的最大亮点。一点点来。 2.Pom的活塞结构能够保证此结构不易老化(Pom比PBT还要硬),并且能够保证按键是竖直上下的,而不会出现“奇特”的手感。 3.支撑结构没啥的……跟一般的一样,你手指轻轻放上去按键也不会下去。 4.胶碗结构决定的是压力(静电容键盘的分区压力就是通过不同压力的胶碗达到的) 5.触发感应结构,这玩意儿很玄乎,其实也很简单,跟胶碗一起形成了“薄膜键盘”的概念。这边多提一句,在我目前的知识中,静电容键盘只是因为信号由电容电位变化代替了力敏电阻,手感更多还是由结构决定的,你们看懂了咩? 6.钢板……我是觉得没啥特别的……重一点?或者说平整?也没道理啊……放桌子上不见得被我按弯了…… 7.外壳真没啥好说的…… 8.红色的一条是橡胶,键盘应该是防滴水的,但是出线孔这边没有密封,真的应该只是防滴水,而不是泡在水里。泡水里的貌似是K20……
走线槽?WIN键锁定?没啥好说的……我也不想去打说明书上的字……多累啊…… 30键无冲\防鬼键功能。我觉得这个功能比较有趣。作为评测,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用,但是至少我觉得我得说清楚。 这个鬼键,在我小学的那个时代,又称为“带键”。这个是当时的薄膜键盘中无法避免的东西。就比如我跟我哥哥一起用一把键盘玩极品飞车,或许我哥哥在按下氮气的时候,我的方向键的某一颗会失灵。相信早起用PC完拳皇97的各位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同一把键盘会因为“带键”的产生而导致2P的发招非常混乱…… K10这个功能消除了,或者说把出现“带键”的按键下限提升到30个按键……两个人也才20个手指而已……我相信没人会用脚趾……
接下来是手感。这部分很难说。既然MX是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就用MX来表示吧。 MX是4mm后触底,无论是钢板,还是无钢板,你都触底了,反馈的是轴体,也就是塑料。薄膜却不一样。原本已经触底了,但似乎总能用更大的力量实现更小的键程变长…… 对于这一点,我比较倾向于……白轴的触发的感觉(白轴是不用按到底,已经触发了,下意识松开手指),更轻的压力(胶碗决定)。同时按键保持了直上直下(活塞结构的功劳,不会像一般的薄膜一样轻轻压住了按键之后还能左右扭动着按下去)。
最后,用我最习惯的伎俩……装键帽,来结束我的第一把薄膜键盘的评测吧!
谢谢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