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了屏之间的差异,我们再来看看LCD的那些被厂商吹得漫天飞舞的性能指标到底都是怎么回事:
亮度:指LCD显示设备在纯白场信号下所达到的亮度指标,以CD/M2为单位,亮度与LCD显示产品的背光源,LCD屏幕开口率,机芯调校等有直接的联系,这里最直接的还是背光源的性能,一般来说,灯管的数量越多,功率越大,亮度越高,则LCD的亮度也会越高,但是同时灯管数量增多了,功率和成本都会增加。一般目前的大尺寸液晶电视上亮度指标在400-500CD/M2之间,而小尺寸显示器中,以200-300CD/M2最为常见。这里特别指出,LCD的高亮度会给眼睛带来很大的伤害,人眼近距离比较合适的亮度一般在100-200以内就可以了,所以对于亮度指标大家没必要过于攀比。
对比度:指LCD显示设备在输出纯白场信号和纯黑场信号时,屏幕显示的亮度间的比值。注意在机芯输出的100%亮度白场信号和0%亮度黑场信号间的其他信号,都称之为灰场信号。比如一个显示器在纯白场时亮度测得是300CD/M2,在黑场信号中测得亮度是0.6CD/M2,那么这个机器的对比度就是500:1.为什么黑场信号也会有亮度呢?那是因为在黑场信号时,LCD的背光也是亮着的,只不过液晶分子的状态,使光线不能被折射到与外层偏光片相一致的方向上,从而被外层的偏光片阻隔,但是这种时候液晶分子的折射也不能做到100%使光被外层偏光片拒绝,导致会有微弱的一部分光透过,从而形成亮度。一般来说,在黑场信号下对亮度控制的越低,也说明了厂家的机芯调校能力以及屏的体质越好,像SAMSUNG的某几款电视号称2000:1的对比度甚至更高,这时屏本身的亮度还是500CD/M2,但是黑场的亮度可以控制在0.25CD/M2以下,从而实现了非常好的对比度。好的对比度意味着黑的更黑,层次更好。所以个人认为对比对是比亮度更重要的参数。
可视角度:可视角度是设定一个对比度临界值,一般是10:1,在保证此对比度的情况下,从侧面观测画面所能达到的最大角度是多少。一般来说这个角度是越大越好,不过当只作为小尺寸(<26寸)显示器使用时,稍低些也可以接受。注意可视角度分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种,水平方向更为重要。一般TN屏水平方向都在160度以上,大尺寸电视采用VA屏一般都在176度以上。
亮度均匀性:指屏幕各个部分的亮度的一致情况,由于液晶是采用CCFL灯管发光的,由于灯管不是纯粹的面光源,即使加上散光的模块,也无法使光完全变成面光源,这时在屏幕的不同位置,亮度就可能存在差异,一般的测试方法是在屏幕中心及边缘上选取9个点或5个点,测试出亮度最大值和最小值,求出最小值与最大值的比例。目前一般的面板9点测试下都可以达到0.7以上的均匀性。
响应速度:这个是LCD性能指标中争议最大的一个了,分为全程响应速度和灰阶响应速度两种衡量方法,其中全程响应速度是指液晶像素由输出纯黑到纯白再到纯黑的全过程所需要的响应时间,特别注意早期标准中定义全程响应是指由10%亮度到90%亮度+90%亮度回到10%亮度的时间,简称Ton+Toff,或者Tr+Tf,这种衡量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因为液晶分子在从静止到开始扭转,以及从扭转中到静止定位的过程,也就是说从0到10%以及从90%-100%的过程是最耗时间的,因此上述的测量方法实际上是把这段时间没有计算在内,因此夸大了显示器的响应速度。同时鉴于在日常使用中,很少出现由纯黑到纯白的转换,因此业内引入了另外一个衡量响应速度的指标,就是灰阶响应速度。
灰阶响应速度,顾名思义指液晶分子从1个灰阶到任意另外一个灰阶时所需要的时间,也叫GREY TO GREY响应速度或GTOG响应速度,这个指标更能描述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性能状况。
由于液晶扭转的过程中,想要液晶分子扭转不同的程度,需要为其施加不同大小的电场强度,因此在由纯黑向纯白扭转的过程中,由于施加的电压直接达到最大,所以反而液晶分子响应的速度可能会更快,而在由30%灰阶向40%灰阶扭转的过程中,施加的电场强度小,反而可能会扭转的慢些。针对这种情况,部分厂家推出了OVERDRIVE的技术,原理就是即使在需要液晶分子扭转较小程度的时候,也直接施加一个较大的电压,使液晶分子获得比较快的反应,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液晶显示屏的灰阶响应时间,但是对改进全程响应时间上意义不大。
分辨率:这个是跟液晶本身体质有关的,如15 寸普屏是1024*768,19寸宽屏是1440*900,18.5宽屏是1366*768等等,这一点没什么好作假的,一笔带过。
色深/灰阶显示能力:这个实际上都是与屏本身是6BIT,6BIT+FRC还是8BIT有关,大家参见前面的介绍,一般目前TN屏辅助以FRC技术可以实现接近8BIT的色深和灰阶显示能力,VA屏及IPS等一般可以直接实现8BIT的色深及灰阶显示能力。
色彩:也参见TN屏的介绍,6BIT+FRC的TN屏可以近似实现1622万色的显示,8BIT的VA屏可以实现1677万色的显示。
色温:即屏本身的原生色温是多少,一般来说小尺寸(32寸以下)的液晶一般原生色温都在6500K,大尺寸则可能在9300K甚至12000K。这个色温是可以通过机芯来调校的,也就是说19寸屏一样可以实现10000K以上的色温,只是这样做,调校的难度会比较大些。
寿命:一般指屏幕亮度衰减到一半时的寿命,平均都在30000小时到60000小时间不等,主要取决于灯管寿命。
WCG:WIDE COLOR GAMUT即广色域技术,SAMSUNG、SONY推的比较多,一种通过改进灰阶显示能力来扩大可显示的色域的技术,主要见于大尺寸高端液晶电视。
高清:这个高清是目前市场上宣传比较大的一个概念,短短几年从显卡到显示器,从接口到信号,大家统统向高清看齐了,这里给大家明确几个关于高清的名词,防止大家后续被忽悠。
首先高清HD即HIGH DEFINITION,在显示行业,一般把能支持720P和1080I信号的处理和显示的系统都可以称之为HD,即720逐行扫描和1080线隔行扫描,大家可能对这个没有多大的概念,对比来说,你平时看的模拟电视节目一般是480I或者576I的解析率,数字节目如看DVD等,一般可以到480P,再好的可以到720P甚至1080I,720P和1080I就是你目前看普通DVD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效果,到了720P/1080I这个程度,一部几小时的电影估计也要几G甚至10几G大了。电视能够支持720P(720线逐行扫描)的一个硬件要求就是,在垂直方向上的解析度必须到720线以上,同时机芯必须支持720P和1080I的数字解码和输出。这种输出的信号对接口要求并不高,一般简单的分量端子,DVI端子和HDMI1.1/1.2端子都可以满足。
现阶段真正的高清,FULL-HD显示所要求的规格是显示系统必须支持1080P的信号处理和显示,对应显示器的垂直方向解析度必须在1080线以上,目前大尺寸FULL-HD电视的解析率是1920*1080,而普通的1024*768,1440*900,1680*1050,1366*768等解析度的显示设备均不能支持FULL-HD信号的显示。这种信号可能十几分钟就要占用几G的空间,目前只有网络上的高清VIDEO和新的BLUE RAY DVD能提供这类信号,当然某些高端显卡以及PS3等设备也可以实现1080P的输出,对应的接口方面,目前1080P只能通过HDMI1.3来实现,其他的接口都还达不到带宽要求,即便是HDMI1.2接口。同时对机芯的处理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目前阶段,想要搭配全高清系统的朋友们在选购设备时需要注意上面的这些要求。
选CRT还是选液晶?
对于文本处理较多,喜欢电影,追求精细的图像和环保低辐射的朋友们可以选择液晶。对于玩一些对响应速度要求比较高的游戏,或者对刷新率和灰阶要求比较高的朋友,可以选择CRT。
选宽屏还是普屏?
宽屏毫无疑问是将来的主流,注意宽屏是16:9,目前19宽很多是1440*900,是16:10的比例,看电影时上下会有黑边。随着支持宽屏的游戏越来越多,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宽屏,同时宽屏比普屏更经济,这时因为同样大的液晶玻璃基板,切割宽屏比切割普屏可以切更多的块数,所以厂家也会倾向于宽屏。
目前阶段普屏也有其市场,比如那些不支持宽屏的游戏。其实我想说的是游戏就CRT,电影就宽屏液晶。
要是我选的话,我会看重的各个卖点从大到小是:厂家>屏类型>响应时间>对比度>亮度>其他
看电影很多,玩游戏很少的话,可以这样选:厂家>屏类型 >对比度>亮度>响应时间>其他
以上,先这么多吧,有问题大家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
[ 本帖最后由 drocee 于 2008-6-18 14:3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