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
社区
淘宝
众测
签到
登录
注册
退出
积分: 0
用户组: 游客
菠菜天下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日志
相册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退出
论坛首页
版块
综合讨论区
键盘区
鼠标 & 鼠标垫区
音频区
键帽&客制化键盘区
休闲区
每日话题
硬件综合区
什么都能SHOW
外设水上乐园
外设天下福利区
竞拍专区
勋章申请区
发烧商城
活动专区
站务与公告专区
版主交流
公告区
版务意见与建议
交易区
个人交易区
新手区
新手升级区
新闻区
业内新闻
菠菜天下
行业会员
发烧商城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每日签到
发帖际遇
竞猜赛果
当前位置:
版块
>
综合讨论区
>
键盘区
>
OVC旗舰耳塞VT1评测
发帖
红发78
当前离线
性别
保密
UID
1058
红发78
我的人缘
0
OVC旗舰耳塞VT1评测
2
5430
楼主
电梯直达
发表于 2009-6-28 09: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尽管国产
耳机
在最近几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产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尤其是100-200元的区间,超过200的产品本已不多,价格超过400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中端以上的产品仍然为国外产品所垄断。话虽如此,向这个潜规则发起挑战的厂商也并不是没有,前几年的达音科I3c,到最近的Storm PR2等等都以很高的性价比取得了不错的口碑,最近知名品牌OVC也推出了该品牌的旗舰产品VT1,售价达到了458元。
包装印刷得很是精美,红色的金属色看起来十分特别。“大音腔”三个字出现在了包装的显眼位置,下面说到单元设计的时候我们会详细来看。此外说一点小插曲:拆箱时VT1盒内复杂的封装让小编很是抓狂,更惨的是做完试听后发现没办法原封不动的装回去,还得找同事帮忙, 汗。
OVC在附件方面做的一直不错,这次也仍然保持了这一良好的传统。三对大小不同的胶套对入耳耳塞来说是必备配置,随机送上的保护袋和绕线夹则省掉了使用者额外购买的麻烦。
外观设计
黑色的喷漆加上银色的装饰也算是耳塞/耳机产品中一种经典的配色了。不过VT1的个性还是非常强烈的,这主要来自于其独特的腔体设计。我们拿到的这款测试样品为黑色,VT1另外还有银、蓝、红三款颜色,其中漂亮的红色款很适合MM。做工方面VT1只能说是马马虎虎,主要问题出在单元的喷漆上,尽管华丽的烤漆看起来很有档次,但是至少我们手上的样品出现了喷漆不匀的现象,光的反射能明显看见水波纹。作为一款价格接近500的耳机,希望OVC还是尽量跟日系这样的产品比做工,而不要跟美式产品一样,要声音不要 面子。
从背面看上去,VT1的单元看上去并不像入耳式的产品,巨大的发音腔无论是平面面积还是厚度,都更接近一般的耳塞。这样的设计尽管是随身大佬SONY最先开始大胆使用(如EX系列中可以见到),但至今在仍算是个很个性的东西。而且VT1主打所谓“大音腔”,结果是音腔截面直径达到了15.4mm,比SONY的那几款产品还要大一圈。另外VT1在音腔上开有几个小孔,也就是说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这也与SONY的产品来 得不同。
从这面看过去VT1倒是中规中矩,不过不难发现导管的部分仍然比一般的入耳式产品要略微短一些,而且更来得粗。这样的设计说明VT1是一款浅入 耳的耳塞。
潜入耳的优点是佩戴相对舒适,这一点在VT1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尽管体积较大,但是腔体能很好的卡在耳廓上,加上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套,异物感很轻微。尽管有点带不稳的感觉,但是实际上选择合适的胶套后固定效果还是很好的,相信刚转向入耳耳塞的朋友会更喜欢这样的感觉。
所谓有得必有失,潜入耳设计的缺点是隔音效果比较一般,再加上开放式的音腔,VT1的实际隔音效果只是略好于开放式的产品而已。在街道、火车上这样嘈杂的场合还是能明显的听 到环境噪声。
线材部分VT1没有用最常见的PVC等材料,而是用了纤维混编而成,很有意思。以小编的观点这样的线材柔软程度上佳,应该也不会出现塑胶类材料容易出现的变硬等问题,但是用在入耳式产品上听诊器效应还是太强了一点。另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消费者如果对外观很挑剔的话,也许会觉得这样不太好看,对不起400多块大洋的身价。
细长的直插头可以适用于全系列的iPod产品,包括耳机插座设计存在缺陷的iPhone。分线处和插头一样,都是金属材质,还是比较牢固的。
主观音质评价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慢慢煲VT1,只是接上试音碟连续煲了差不多40个小时,不过实际结果还不错,煲后声音相比开箱时的表现已经放开了不少。从参数来看VT1的32欧姆的阻抗适中,105db的灵敏度稍高,从理论上来说在随身听产品上属于比较容易推动的。实际测试我们以iPod Classic 160GB为主,它的推力已经足够让VT1有饱满的声音,以下听音测试曲目均为320Kbps @44.1KHz的MP3格式文件。
总的来说VT1是一副暖声的塞子,而且偏向于美系产品浓烈刺激的声音。未煲之前VT1给人的第一耳朵印象是声音的取向比较极端,低频的量相当大,淹没了其他频段,有些沉闷。但是对于非低音爱好者的人来说,VT1此时的状态的确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煲开之后VT1的音色的沉闷感减轻很多,但是偏向中低频的取向依然非常明显。VT1的音场比较小,但是除了横向上压缩得比较明显上之外,层次感尚可。
汹涌澎湃的低频毫无疑问是VT1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这也应该是OVC一直强调的大音腔设计在声音上的体现。尽管很多入耳产品选择在中低频上下功夫,但是VT1的低频听起来是很“霸道”的,不仅量异常的多,而且包围感强烈,很有压迫感。细听之下,VT1低频的下潜和弹性表现很不错,不像一些耳塞那样只求听起来轰轰作响,却缺乏力度。正由于低频的量很大,所以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即是控制力不太够,遇上复杂的节奏时候仍然是有些松垮,不够果断,《鼓诗》的后半段明显能感觉到鼓点混在了一起,有点乱了阵脚。另外有些夸张的低频在某些比较温和的曲目上,表现也略微过了一点,比如《Hotel Carlifornia》和《天空》里,鼓点听起来都有些喧宾夺主了。
“厚实温暖,兼有细节”用来形容VT1的中频很恰当,声音的密度也是VT1很大的亮点,适当的解析度也使得男声和女声都有不错的表现。《渡口》里蔡大妈的嗓音醇厚,沧桑感尽显,口水音也比较清晰;《Carlifornia Hotel》里主音的沙哑嗓音表现得也非常到位,就在耳边轻唱的感觉对于这类曲目来说很合适。不过反过来看,走暖声就不太适合清亮空灵的声线,《天空》和《阿姐鼓》中人声的表现都不太好,前者的声音太显老,而后者声音太密实,体现不出来New Age音乐里那飘渺的感觉。VT1的中频尽管不像低频那么有特点,但是表现仍然不错,而且缺点也不像低频那么明显。
高频可能是VT1的软肋,这也跟它整体偏向于中低频的(而非平衡)的声音取向有关。黯淡的听感可能或多或少与夸张的低频和厚实的中频有关,在大部分流行音乐里,气氛的渲染加上本身就对高频要求不太苛刻,VT1基本能够从容应对,但是换上Anne Sophie-Mutter的小提琴协奏曲(Mozart Concerto)这样的古典唱片,细听之下VT1的延伸感有限,透明度和顺滑度也只有一般的水平,小提琴悠扬婉转的音色听起来相当的平淡。这样的高频表很可能限制了VT1的适应面,比如这里说的古典,以及前面的说过的New Age。
试用总结:
VT1似乎有一点和人们的意料不一样,对于大部分一般耳塞使用者,或者初烧玩家来说(请注意,这里说的不是发烧友),可能更多的会期待它带着一点点阳春白雪,像欧系耳塞那严谨平衡,或者日系清秀细腻的声音。不过实际上VT1的美国味很浓,大大咧咧,生猛钢劲。最近一段时间似乎有很多国产耳机开始从追求单纯的音质,也就是很多人理解的平衡,开始走向听感与素质兼顾,以小编拙见,这是一件好事,毕竟耳机是很私人化的产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声音,也理应有选择的权利。
作为一款400元以上价位的耳塞,VT1的素质已经很不错,有些方面(比如声音的取向,温暖厚实的中频)都让小编想起了曾经这个价位上很经典的E2c。(在此小编并没有将VT1与E2c对比的意思,毕竟VT1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不足,除了声音上的,也有设计上的,比如隔音效果不太理想。)大众对这样一款售价458元的耳塞接受程度如何,小编还不敢在此断言,不过流行音乐的爱好者,不妨参考一下,它可能不对您的胃口,但也可能会给您耳朵一亮的感觉。
转自IMP3.net
0
人
已赞
微信分享
赞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变色卡
显身卡
飘香剑雨
当前离线
性别
保密
UID
4163
飘香剑雨
我的人缘
0
2
楼
发表于 2009-6-28 09:59
只看该作者
做工很是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airalimasa
当前离线
性别
保密
UID
17186
airalimasa
我的人缘
0
3
楼
发表于 2009-6-28 10:01
只看该作者
木有找到亮点。鉴定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浏览过的版块
个人交易区
每日话题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