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drocee 于 2009-4-20 11:14 发表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幼年就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到生、老、病、死、等现象以及修道的沙门,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由此因缘,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释尊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后来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呃吃饱喝足,过来回复,回复完了,我去午休~~~
好困那~~~
首先。。。。呃。。。d版,咋突然来这么一段儿~~~跟咱刚刚讲的有联系么?
好吧,马克思说过,万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要声明的是对佛几乎一无所知,知道的最牛的话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说的是本意,不是被歪曲了以后的话···^_^
不过,喜欢佛的感悟,喜欢佛的境界。只是喜欢,没有参悟的欲望。也曾试想过,感悟世间至理,普度芸芸众生,是不是也算作一种欲望?一种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的欲望?
佛之所以为佛,并不是因为法力无边——魔同样法力无边。
佛之所以为佛,是因为他教人心向善,帮人化解苦难。
所以佛是伟大的。
太子贪恋的不是享受,而是追求至理的心境。
于是,我们追求其他,物质一点,比如追求一个g9x的鼠标,精神一点,追求幸福的生活,又与佛陀的心有什么分别呢?
还是说,佛之所以为佛,是因为无数的“别人”被佛解救,不是因为佛陀的心有何高超——境不同。
呃。。。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咋开始佛了。。。
另外,觉得欲望是挺好的事情~~总觉得佛在教人们清心寡欲。人因欲欢,因欲而苦,有如名菜色香味俱全,干啥去欲呢?佛已经将轮回中的人间的充斥欲的部分分给了我们,好好珍惜吧。
只要能控制——不会因为自己的欲望“刻意”的伤害别人。
呃。。。再次感慨,我说啥呢?
突然发现我真的很能水
最后再次提起,佛教一无所知,这基本已经算是在下的极限了。。。。对佛教有任何的曲解或者偏差还望指出~~~
PS:恩,现在,请向你的窗外望去,如果能看到楼顶之上一个少年拼命地挥舞着手里的丝带或者皮条,那就是我
——我抽风呢.....
得也甭睡了~~下午班开始了。。。。。困。。。。。。。。。
d版,稍微也加点啥吧,我这回复的好辛苦啊~~您的思路太快了,跟不上啊:mm51: ~~呃~~~:mm51:
[ 本帖最后由 cyc_005 于 2009-4-20 12:5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