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thskyhao 于 2012-3-7 19:48 编辑
樱桃小清新——Cherry MX-BOARD 2.0(G80-3800)黑轴机械键盘测评
RGB(51, 51, 51)">Cherry MX-BOARD 2.0 黑色黑轴 型号:G80-3800LUUAEU-2是来自Cherry原厂的一款全新的机械键盘,这款产品与先前cherry的诸多机械键盘风格有所不同,并且定位于入门普及,下面分享一下个人对于这款Cherry新产品的看法和使用感受。 包装
看到这个包装的时候让人有些欣慰的感觉,虽然依旧是简简单单,我们可爱的小樱桃也终于穿上了新衣服。 新包装正面黑色为主,突显出红色的CHERRY字样,很有Cherry一贯沉稳的感觉。 包装背面
MX-BOARD 2.0(G80-3800)的包装背面内容为产品简介及各轴体简介,G80-3000的包装上也有类似介绍。
产品介绍和特点
Cherry MX-BOARD 2.0(G80-3800)的包装整体给人的感觉比3K系列的包装靠谱了不少,也更加符合它原厂的血统,毕竟是几百块的外设产品,做好包装还是很重要的一块。 开箱
OGIGINAL CHERRY 这是在说它的纯正血统么~ Cherry MX-BOARD 2.0(G80-3800)黑轴机械键盘 外观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Cherry推出K2.0的消息,但也没有关注过实物图,看到它的时候确实有点”惊”的感觉。 风格与我们通常认识的Cherry机械键盘很不同,键位布局变得紧凑了。 标准键位,大退格,小回车,我比较习惯的布局,因为自己的笔记本也是这样的布局,不然我有时候会找不到 “|”这个键。 F区和主键区的距离终于被缩小了,玩魔兽的朋友应该开心了,不过后来我玩星际2了,这个F区的远近也就没什么大影响了 ,平时不太舒服的还是ALT+F4这组键按不到,现在终于没有这个问题啦。 除此之外,键盘几个区域之间的距离都有所减少,我们来看K2.0与G80-3494的对比图
键区之间的距离缩小还是很明显的,这使得整体的宽度比3K系列也要窄了一些,边框也窄了不少,使得K2.0看起来会很苗条。 一新一旧两把Cherry的机械键盘放在一起也能很明显的看出这次的新品与以往产品的不同。 K2.0透着很多年轻的朝气,而3494依旧是有那种成熟稳重的美。 和家里常摆着的薄膜键盘 i-rocks IK1-WE一起拍张
视觉上宽度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放到桌子上的时候还是能明显感觉到空间宽阔了一些,这跟厚度和纵向的宽度有一定的关系。 外观细节
对比之下我们也能发现键帽的印字位置有所改变,左侧的Tab,Shift,大小写切换键也均由符号代替。
Cherry MX-BOARD 2.0(G80-3800)的棱角分明,整体线条明快,给人一种直爽大气的感觉。
CHERRY的Logo被设计在中间多出的梯形部分,异曲同工的设计也在Cherry的薄膜产品中出现过。 浮雕而成的Logo也比较符合樱桃一贯的低调与沉稳。 这次K2.0整体的风格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Cherry薄膜键盘的影子,这也算是一种改变吧。 键盘背面
很富有机械感的造型使得它着实地显得年轻了不少,这点应该比较符合年轻朋友的口味。 键盘厚度&键位梯度
这次的MX-BOARD 2.0不仅更小,而且更薄,键位的排列很平,没有特别的人体工学成份在里面。 纤薄的设计使得键盘有更好的便携性也使它显得更加时尚一些。 支脚
支脚这次也用了全新的设计,采取的横向打开的方式,支撑的大致情况见上图。 支脚对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在家的时候用键盘几乎都是要把支脚打开的。 使用很多窄边的机械键盘如果没有手托也是很不爽的一件事,所以后来我一直都在用G80-3K系列,因为Cherry这个系列的人体工学实在是很舒服。 接口
这次的接口很普通,并没有镀金也符合了它的定位。
中间出线的方式还是比较常见的了。
背后的铭牌上能发现两行字“Designed in Germany”,”Made in China”。 想来也觉得合情合理,”Made in China”也无什么不妥,而这又是一款打着“机械键盘普及”口号的机械键盘。 MX-BAORD 2.0是Cherry历时两年在2012年为广大用户推出的又一款具有“跨时代”的机械键盘,从此,电脑外设界,将掀起一阵“机械键盘普及风暴”! 这是Cherry的原话,放到这款产品来看,还是很贴切的,至于是不是“跨时代”,还是要看用户的反响了。 键盘灯
大家肯定早就注意到了键盘右上角的这块空白,起初看到的时候我也很差异,明明是留有位置的,却要把灯做在按键上,难免让有人觉得“勉强”的感觉,可能也是为了让键盘有一些特色吧。 个人觉得其实把Logo 放在这个位置或许也尚可。
大小写切换键的指示灯也同样如此,设计得相当低调,Scroll键同上,就不上图了。 轴体
现在我正在用的这把是黑轴,别的轴相信不久也会出了。 黑轴
Cherry MX-BOARD 2.0(G80-3800)依旧延续了Cherry机械键盘无钢板的设计,黑轴的特性大家也很熟悉了,富有弹性且反映迅速也是压力较大的一种轴体,也是机械键盘最最常见的一种轴体了,各品牌产品也很多,大家说的很多,个人觉得比较适合游戏的一种轴体。 至于内部细节和做工,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拆解的文章。
几个大键采用的是卫星轴的设计,个人比较喜欢,如此之下的按键和其他按键的手感能保持比较接近的状态,在打字的时候比较舒服(特指空格键),用平衡杆的空格是我不太喜欢的设计,声音不和谐,很脆的感觉,打字的时候总有点不爽,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个人偏好问题,我还算不太挑剔的人,但是还蛮介意这件事的,所以有时候我会情愿用薄膜键盘,其实那种习惯了还好,确实还好,但是还是喜欢有卫星轴的。 键帽
先来看4张图
刚上手的时候我就开始奇怪这把黑轴键盘的手感为何感觉有些不同,查看键帽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 这次的键帽和之前的确实大有差别了,首先是键帽没了坡度,也就是顶部是水平的。 其次高度也有所降低,靠近底部竖直向下,成了很规则的矩形。 键帽是ABS材质,激光蚀刻的印子,能感觉到一些凸起,印字脏了会黑,我用了几周几个常用键已经有点黑了,经常清理即可。 至于耐用性,我手上的键盘我到现在还没碰到过印字掉色的情况… 打油的话那是时间和个人习惯的问题了。 和3494的POM触感在敲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有所不用,ABS材质的比较细腻一些,POM的滑一些,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 更换键帽似乎暂时有点问题了,作为机械键盘的一大乐趣所在,用K2.0似乎暂时无法体验了。 使用&手感
首先还是外观上带来的感觉,K2.0给我的感觉就是机械键盘中的超薄键盘,这种感觉的来源主要还是因为扁平的键位梯度和紧凑的按键布局。 和笔记本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使用的时候,不打开支脚用起来是很难受的,虽然F区已经近了很多了,打开支脚后手感有所改善,因为本身较薄的关系,所以键盘本体有了一定倾斜之后,要按到键盘上的各种按键就容易了不少,但是整体的手感与舒适度与3K系列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F区不会再成为游戏玩家选择Cherry纠结的地方了,这点距离的改变还是很有必要的。再来就是轴体+键帽+梯度+无钢板设计这些因素组合之下带来的属于Cherry MX-BOARD 2.0的手感,触底的感觉我依旧是喜欢原厂的,很舒服和自然,有钢板的机械键盘触底的时候总让我感觉有种“撞墙”的感觉。 黑轴的极富弹性的手感能给人很好的操作感,轻触即可,反映很快,所以它适合游戏也适合打字。K2.0在键入的时候给我整体的感觉很“温柔”,黑轴的压力还是在的,但是感觉键帽改变之后,回弹的作用力似乎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手指在各个键帽移动起来很顺畅,这应该是源于扁平的键帽和水平的梯度。同时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各键位的区别感不是很好,有种会找错键的感觉。 如果键盘是放在电脑显示屏以下的位置,比如有放键盘位置的那种电脑桌,由上而下的敲击手感感觉更加舒服一些,这种位置就不需要开支脚了,否则很奇怪,而其实电脑桌那种可以抽拉的的边缘部分可以有一些手托的效果。 静音的效果很不错,尤其是用了卫星轴的空格,很富有机械感的声音回馈是有很多人喜欢的,一个人在房间里固然是不错,但是人多的地方,我还是不太喜欢打扰别人,有时候也就用起了笔记本的键盘。 最近一段时间鼠标一直换,而最常用的两把键盘其实是雷蛇的二脚尘蛛和i-rocks IK1-WE,前者是把蛮特别的薄膜键盘,感觉就是两个字“实惠”,我没有什么特别崇尚机械键盘的情绪,但是得承认机械键盘的手感确实有所独到之处,而在对比的使用之下,周围的朋友也都觉得机械键盘很特别,很舒服,这想必也是被单调的薄膜键盘长时间“折腾”下发出的感慨吧。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机械键盘,为什么要选择黑轴,起初的原因的很简单,为了更好的游戏,后来的原因也很简单,为了享受外设的乐趣,至于这种乐趣,喜欢的人乐在其中,不喜欢的人自然是觉得无所谓了。
总结:对于想尝试机械键盘而囊中羞涩的朋友来说,这款出自Cherry原厂的 MX-BOARD 2.0(G80-3800)黑轴机械键盘成为了一个新的选择,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款好用的,舒适的,耐用的键盘对于电脑用户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选择之时,往往性价比还是占很大因素的,K2.0的上市价为399,作为一款原厂的全键盘,在同价格下K2.0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如果你准备买第一把机械键盘,那我觉得还是应该先从原厂开始,如果你想只准备入一把机械键盘,那我觉得应该在原厂结束,不管是K2.0还是3K系列。
Cherry的键盘不会给人很浮华的感觉,总是很朴素和平淡的,所以外观并不它的优势,机械键盘值得品的地方是手感,而至于Cherry K2.0这把键盘,虽然手感和以往的Cherry相比有所欠佳,但也有可取的地方,综合各种因素之下的性价比会成为它最终武器…
全文完 By zthskyhao 2012.0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