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设天下 - 电脑外设发烧友聚集地

我的人缘1

[休闲灌水] 从评论员角度看白岩松事件(转)[这次不会说我广告了吧]

4 17835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从评论员角度看白岩松事件(深度好文)

2015-06-26 四川新闻广播


近来央视两个大腕的风波,让媒体人不寒而栗。如果说毕福剑事件教训我们:作为主持人,即使在台下,也应该保持一份理性。那么白岩松事件,则让人看到:主持人在台上,就算太理性,也同样危机四伏。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

6月9号的《新闻1+1》,白岩松面对当天发生的河北沧州肃宁县特大枪击案,多次称:公安干警“死亡”(而不是“牺牲”),同时,面对杀死4人、杀伤5人的犯罪嫌疑人刘双瑞,白岩松说“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端起了枪”,他没有用“犯罪嫌疑人”,而用“老汉”,这一表达方式引起了不少网民和警察的反感,各种抨击白岩松的文章鱼贯而出。

起初,对白岩松的遭遇,我有些幸灾乐祸,因为,他是中国评论界的NO1,他的平台,他的地位,他的影响力,他的睿智,他所取得的成绩,都无可撼动。同样一个事件,我能总结出两点,白岩松可以总结出八点。所以,我很乐意看到这样优秀的同行,受一点折磨和委屈——尤其是面对一个几乎不会出错的评论员。


白岩松事件,虽已过去半个月,但是网友的情绪并没有多少缓解,要求白岩松下课的呼声仍然此起彼伏。
或许在网友和警察叔叔看来,白岩松太过于冷酷无情(当然这是客气的说法,不客气应该是冷血麻木),没有人情味,站错了队,居然替犯罪嫌疑人说话。但是,作为我这种也在评论界滥竽充数了七八年的人看来,白岩松的话,其实,本身并没有错——至少,从评论员的角度看,无可挑剔。

在节目中,白岩松力求保持自己内心的严谨和理性,我相信他肯定知道,评论界有一个大忌:在真相没有得到确认的时候,不能从感情上对事件进行主观定性。这也是秉承老报人教导的“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后断是非,再说利害”的原则。

那期节目,是在6月9号晚上播出,而枪击事件,是6月9号凌晨。也就是说,事件发生到节目播出,一共只有10多个小时。这10多个小时,除去晚上睡觉的时间,再除去第二天路上奔波的时间,记者跑去现场能了解多少东西?

对评论员来说,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要做一期有深度的评论节目,这是困难的。有信息,而没有确定的事实做依据,更困难。

一个50多岁的人,为什么有枪?为什么要杀村民?为什么杀了村民还要杀警察?警察当时如何处理的?为什么没有让他放下手枪立地成佛?种种疑团,都还有待进一步解开,在这样的一个困惑期,评论员的每一句话,都要字斟句酌,不能有任何偏袒。

其实,如果竞争不激烈,这样的选题,应该先放一放,等事实清楚以后再做深度评论。但是,为了收视率,媒体都要抢抓时间,今天一个新闻,你不报,其它媒体都报了,过几天你再说,已经没有了意义。

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就是这样,网友不需要有多么完整的新闻细节,哪怕他们理解错了,他们也愿意按照错误的方式去狂欢。明天你发布一份完整详细的新闻,你觉得这是重磅消息,但人家早已在另一个事件上寻找到了娱乐的寄托——这就是媒体人的悲哀。

白岩松凭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已有知识的判断,他认为,这件事情可能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从他那句弥漫着乡土浪漫情怀的语言“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端起了枪”,我们就可以猜测,或许白岩松觉得,50多岁的人,杀害村民、杀害警察,是不是心中有巨大的冤屈?其实,这样的疑问,这也是作为评论员一个本能的怀疑。所以,他理性地用了“老汉”一词,而没有用“犯罪嫌疑人”。

在中国的语系当中,“老汉”一词,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四川话的“老汉”,是特指自己的父亲。当然白岩松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北方语系,“老汉”是指年老的男子,并没有特指好人还是坏人。所以,从法律上来说,白岩松没有任何问题——哪怕对方是犯罪嫌疑人,说这个老汉犯了罪,也并无不可。


我时常在想,如果是我来评论这件事情……
或许一开始,我不仅会把警察的死亡称为是牺牲,甚至我还会说他是个烈士。因为我的理解,警察叔叔因公牺牲,那就是烈士。如果我这样说了,不会有任何问题,既不会有领导找我谈话,更不会受到网友的指责和痛骂。但是,在评论界,这却犯了一个大错:我没有任何资格认定一个人是烈士。我只能质疑某某不是烈士,比如那些因喝酒而牺牲——哦不是——是死亡的公务员。当然,有时候社会是复杂的,就算公务员喝酒致死,也不见得一定不是烈士,比如:小岗村的沈浩。

评论总是要讲逻辑的,所谓逻辑,就是:当你前面一句话被否定了,特别是被证据否定,那你后面的话,人家会觉得很可笑。比如说,警察破获了一起特大杀人案,你写篇报道,把警察狠狠地歌颂一番,结果后来发现,杀人犯抓错了。那么,你所有的表扬内容,不仅一文不值,而且,还会背上一生的耻辱。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呼格案中已经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白岩松或许吃过这方面的亏——那简直是一定的。现在很多新闻真真假假,当你对一个事件猛烈批评的时候,第二天很可能发现,原来那是个假消息,原来新闻还有另一面,原来那个女司机真该打……当你看了新闻的后续,再回头看你之前的评论,简直无地自容。

所以,白岩松在节目过程中,使用“死亡”和“老汉”,绝口不提“牺牲”和“犯罪嫌疑人”,一方面是理智,另一方面,也是规避风险。但是,白岩松太过于小心谨慎,小心得几乎忘了常识。新闻中有村民指称刘双瑞是“犯罪嫌疑人”,那么在法律上“犯罪嫌疑人”就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他杀人的动机如何,或者有过多么悲惨的遭遇,他都是“犯罪嫌疑人”。同样,只要警察是因为执行任务而死亡,无论如何,这都是可以也应该称为牺牲,这是起码的尊重。新闻播出的当天,至少这些事实是清楚的。

白岩松过于理智的态度,与网友特别是警察叔叔的悲伤的情绪很不相融,后来,警察薛永清的妻子跳楼身亡,又加剧了人们对白的讨伐。

但是回头来看,白岩松到底做错了什么?一个评论员,保持理性思考不可以吗?不应该吗?客观中立而不是带有任何情绪和褒贬的用词,有错吗?难道评论员的观点和语言,一定要符合公众的情绪和预期吗?就算对方是烈士,难道我就不能不感动吗?就算对方是犯罪嫌疑人,难道我就不能中立地称一声老汉吗?

如果白岩松一定有错,那也只能是错在他评论做得太久,已经超出常人的思想。别人只知道1+1这是数学上的问题,他却可以看到1+1是新闻上的课题。

无数网友和警察一轮又一轮地发帖,对白的两句中立的话揪住不放,仿佛让人看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子。不要说白岩松客观冷静,就算他说错了,舆论也应该在适当批评之后表示谅解,这是宽松的语言环境下,社会需要的一种对评论员的雅量。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允许任何人包括评论员说错话。如果因为一点瑕疵,都统统一棒子打死,这样的舆论氛围是阴冷的,这样的媒体环境,是让人恐惧的。

                               文|四川新闻广播徐小辉
从评论员角度看白岩松事件(转)[这次不会说我广告了吧]
从评论员角度看白岩松事件(转)[这次不会说我广告了吧]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0
已赞
微信分享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5
发表于 2015-6-28 19:00 只看该作者
不懂。。。没注意那个报道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3
4
发表于 2015-6-28 07:05 只看该作者
深度啊!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2
3
发表于 2015-6-27 23:29 只看该作者
中国网络上暴民 喷子 没脑子的人很多 多到有时候让我觉得GFW是一个很明智的事情 不然这群暴民一起冲向国外的网站那场面简直无法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人缘0
2
发表于 2015-6-27 23:06 只看该作者
好人越来越少的感觉。网上跟风狗太多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其实有时候看事情客观的没毛病。。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